《全唐诗》第十三卷赏析:唐代政治文化艺术

2025-6-7 / 0 评论 / 288 阅读

 

《全唐诗》第十三卷赏析:唐代政治文化艺术

刘通

引言:全唐诗第十三卷的独特地位

《全唐诗》第十三卷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专集,在整部全唐诗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这一卷收录的全部是唐代朝廷用于祭祀大典的乐章歌词,共73首,展现了唐代宫廷礼乐文化的精髓。与全唐诗其他卷次以个人创作为主的性质不同,第十三卷具有鲜明的集体创作特征和仪式功能性,是唐代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郊庙歌辞作为唐代礼乐文明的核心载体,其创作与使用贯穿整个唐代历史。从唐初的《享太庙乐章》到武后时期的《享清庙乐章》,再到中晚唐时期的《保大舞》、《文明舞》等,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唐代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特点。第十三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礼制内涵和历史信息。

从文学角度来看,第十三卷作品呈现出庄重典雅、辞藻华美的统一风格,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学的典型特征。这些作品虽然受到固定礼仪程式的约束,但在语言运用和意境营造上仍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是研究唐代雅文学的重要样本。

从历史文献角度看,本卷作品如同一个微缩的唐代政治文化史。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郊庙乐章,我们可以观察到唐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皇权合法性的构建方式以及对外关系的处理策略。特别是武后时期的乐章,更是研究武周政权合法性的第一手材料。

从音乐文化角度看,这些歌词原本都是配乐演唱的,虽然音乐部分已经失传,但通过文本我们仍能感受到唐代宫廷音乐的恢弘气势。每首作品前标注的"永和""肃和""雍和"等名称,实际上标示了不同的音乐曲式和表演形式。

《全唐诗》第十三卷以其独特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涵,为我们理解唐代国家礼仪、政治文化、文学艺术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是研究唐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一、唐诗的历史地位

唐代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全唐诗》第十三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则代表了唐代诗歌中与国家礼仪、政治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中国诗歌发展脉络来看,郊庙歌辞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部分。唐代郊庙歌辞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创新发展。《全唐诗》第十三卷中的作品,既有对《诗经·颂》庄重典雅风格的继承,又融入了唐代特有的文学表现手法和审美取向,形成了兼具传统底蕴和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在创作自由度上受到礼仪功能的限制,但恰恰是这种限制催生了一种高度凝练、意蕴深厚的诗歌语言。

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方面,第十三卷作品生动体现了唐代"文治"政治理念。唐代统治者深谙"声音之道与政通"的道理,将郊庙乐章的创作和演奏作为宣扬国威、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国家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构建其合法性叙事,如何将儒家伦理、道家思想和佛教元素融合到国家意识形态中。这种政治与文学的深度结合,是唐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文化认同建构的角度看,第十三卷作品是唐代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百蛮饮泽,万国来王""俗臻往古"等表述,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理想的表达。唐代通过郊庙礼仪和乐章的系统化建设,强化了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这一过程在第十三卷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在国际文化交流层面,唐代郊庙歌辞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唐代文化的对外传播,这套礼仪音乐体系被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广泛借鉴,成为东亚文化圈共享的文化遗产。日本现存雅乐中仍保留着部分与唐代郊庙音乐相似的元素,而《全唐诗》第十三卷则为追溯这些文化元素的源头提供了文本依据。

作为唐代诗歌的一个特殊类别,郊庙歌辞可能不如李白、杜甫的作品那样广为传诵,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它们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唐代国家礼仪的恢弘气象和文化政治的深层结构,是我们全面理解唐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才构成了唐诗完整的历史地位和艺术魅力。

二、名家专论篇

《全唐诗》第十三卷虽多为集体创作,不标作者姓名,但通过史料考证,仍可确定部分作品出自唐代著名文人之手。这些融合了个人才华与宫廷礼仪要求的作品,展现了唐代顶尖文人在特定创作环境下的艺术成就。

卷中第63首《广运舞》和65首《保大舞》均注明为郭子仪所作。作为中兴名将,郭子仪的文学造诣常被其军事成就所掩盖。这两首乐章却显示了他作为文武全才的一面。《广运舞》中"於赫皇祖,昭明有融"开篇即气象宏大,与郭子仪亲历的安史之乱后重建唐朝正统的历史背景相呼应。诗中"河海静谧,车书混同"的理想化描述,既是对当时政治目标的表达,也透露出这位名将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保大舞》的"肃勺群慝,含光远方"则明显带有平定叛乱后的自豪感,将军事胜利转化为礼仪文本中的道德叙事。

64首《惟新舞》为刘晏所作。这位以财政改革著称的政治家,在诗中展现了不同于经济政策的文学风格。"汉祚惟永,神功中兴"的表述,将唐代中兴比作汉室复兴,体现了刘晏对历史典范的重视。"风驱氛祲,天覆黎蒸"的比喻则显示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其改革者的身份相符。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唐代政治家如何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其治国理念。

66首《文明舞》作者郑馀庆是德宗朝重要官员。诗中"开邸除暴,时迈勋尊"反映了德宗朝平定藩镇之乱的历史,"三元告命,四极骏奔"则表现了中央权威重建的过程。作为亲历者,郑馀庆将政治现实升华为礼仪文本,使这首诗具有了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双重价值。

67首《大顺舞》出自郑絪之手,这位宪宗朝宰相用"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开篇,强调了文治的重要性。"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的表述则巧妙地将宪宗继位正当化。这首诗展示了唐代高级文官如何运用文学技巧服务于政治叙事。

68首《象德舞》作者段文昌是穆宗朝重臣。诗中"泽周八荒,兵定四极"的理想化表述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形成有趣对比,反映了中央官员对秩序恢复的期望。"明圣钦承,子孙千亿"的祝福语则体现了这类作品的仪式性功能。

69首《和宁舞》为牛僧孺所作,这位牛李党争中的核心人物在诗中表现出对和谐政治的向往。"湜湜颀颀,融昭德辉"的描写展示了不同于党争中的另一面形象。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唐代政治家在公开场合表达的理想与其实际政治行为的复杂关系。

70首《大定舞》作者李回用"受天明命,敷佑下土"开篇,强调了皇权的神圣性。"化时以俭,卫文以武"则反映了唐代治国理念中文武并重的特点。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有力,与其说是一首诗歌,不如说是一篇精炼的政治宣言。

71首《宣宗室舞》和72首《懿宗室舞》分别由夏侯孜和萧仿所作,属于晚唐作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保持了郊庙乐章的一贯庄重,但"兴起教义,申明典章""圣祚无疆,庆传乐章"等表述中已能感受到大唐盛世气象的衰减。作为晚唐重臣,两位作者通过这种传统形式表达了维持帝国正统的努力。

通过对这些署名作品的专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全唐诗》第十三卷不仅是礼仪文本的集合,更是唐代政治精英表达治国理念、构建政治叙事的特殊场域。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或许不如个人抒情诗作,但它们为理解唐代政治文化提供了独特窗口,展现了文学与权力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三、《全唐诗》的编纂与流传

《全唐诗》第十三卷的编纂与流传过程,是这部诗歌总集形成历史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清代学者对唐代文献整理的具体方法和理念。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第十三卷文本的构成特点和可靠性。

《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始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曹寅、彭定求等十人奉旨设局于扬州诗局,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基础上加以增订而成。第十三卷的编纂尤其倚重前代类书和政书中的记载,如《唐会要》、《乐府诗集》、《册府元龟》等,这些文献保存了大量唐代郊庙歌辞的原始记录。编者在对校各种版本时,特别注意了不同史料间的异文问题,如《享太庙乐章》系列在各文献中的顺序差异、个别字词的不同记载等,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的标准文本。

在内容选择上,第十三卷的编排体现了清晰的分类原则。全卷以仪式类型和时间顺序两条线索组织材料:先列"享太庙乐章"系列,再列"武后享清庙乐章",最后是中晚唐时期的各类舞蹈乐章。这种编排既反映了唐代郊庙礼仪的历史发展,又保持了同类作品的集中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将作者可考的作品集中排列在卷末,并明确标注作者姓名,如郭子仪、刘晏等人的作品,这种处理方式显示了对著作权意识的尊重。

文本校勘方面,第十三卷的编纂表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以《享太庙乐章·永和》为例,编者比对《唐会要》卷三十三、《乐府诗集》卷十等不同来源的记载,最终确定了"肃肃清祀,烝烝孝思"的文本,并在注释中说明了其他版本作"肃肃清庙"的异文情况。这种细致的校勘工作保障了文本的可靠性。

第十三卷的流传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首先是《全唐诗》初刻本(扬州诗局本)的问世,奠定了此后各版本的基础;其次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同文书局石印本的出现,使这部巨著得以更广泛传播;到了现代,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和1999年增订简体横排本的出版,使包括第十三卷在内的《全唐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数字化时代,多种电子版本的问世更使这些唐代郊庙歌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及性。

从文献来源看,第十三卷的作品主要辑录自以下几类唐代原始材料:一是官方档案,如《大唐开元礼》等礼仪典籍中记载的乐章;二是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提供了大量原始文本;三是类书和文学总集,《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保存了不少唐代郊庙歌辞;四是碑刻和写本,虽然第十三卷中直接来源于石刻和敦煌写本的作品不多,但这些出土文献为理解唐代郊庙歌辞的流传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探讨的是第十三卷的完整性问题。与唐代实际使用的郊庙歌辞数量相比,现存的73首显然只是其中一部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安史之乱等战乱导致文献散佚、晚唐五代社会动荡中的文化损失、以及历代编纂者的选择性收录等。尽管如此,《全唐诗》第十三卷仍然是现存最系统的唐代郊庙歌辞集合,为我们研究唐代国家礼仪音乐提供了最完整的文本依据。

通过对《全唐诗》第十三卷编纂与流传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学者在整理唐代文献方面的卓越成就,也能更客观地评估现存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这些郊庙歌辞穿越千年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

四、风格流派

《全唐诗》第十三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虽然在整体上统一于庄重典雅的宫廷风格,但细究之仍可辨识出不同的风格倾向和流派特征。这些差异既源于时代风尚的变迁,也反映了唐代礼乐文化内部的丰富性。

初唐风格的代表是卷首的《享太庙乐章》系列,包括《永和》、《肃和》、《雍和》等作品。这批歌辞风格古朴凝重,明显继承了《诗经》三颂和汉魏郊庙诗的传统。以《肃和》"大哉至德,允兹明圣"为例,四言句式简洁有力,措辞庄严肃穆,思想内容上强调"格于上下,聿遵诚敬"的儒家伦理,体现了唐初确立正统、规范礼制的时代需求。这一风格流派的艺术特色是:结构严谨,多用四言;善用典故,语出经典;意境崇高,气象恢宏。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追溯祖德、歌颂王道来强化李唐王朝的合法性。

武周时期的《享清庙乐章十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派。与初唐作品相比,这批歌辞在保持礼仪庄严性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第七首"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虽然仍用传统颂语,但"玄功""至德"等词汇已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反映了武周政权意识形态的特点。这一风格流派在形式上突破了纯粹的四言体,引入更多杂言句式;在内容上更强调"开基拨乱"的革命性,而非简单的继承传统;在语言上辞藻更为华美,显示出南朝文学的影响。

盛唐时期的郊庙歌辞以《广运舞》、《惟新舞》等为代表,形成了一种雄浑壮丽、自信开放的风格。郭子仪所作《广运舞》中"河海静谧,车书混同"的表述,展现了大一统盛世的气魄;刘晏《惟新舞》"三光再朗,庶绩其凝"则洋溢着中兴时代的乐观精神。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善于运用对偶和排比,节奏感强;将政治成就转化为审美意象,实现礼与乐的完美结合。

中唐以后的郊庙歌辞,如《文明舞》、《大顺舞》等,风格趋于精细化和规范化。郑馀庆《文明舞》"金枝翠叶,辉烛瑶琨"的描写显示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郑絪《大顺舞》"允恭玄默,化成理定"则更注重哲理性的表达。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保持基本礼仪功能的同时,文学性进一步增强,修辞手法更加丰富,但整体上缺乏盛唐作品的宏大气象。

晚唐的《宣宗室舞》、《懿宗室舞》等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仍保持着郊庙歌辞的传统格式,但已能感受到时代衰微的气息。夏侯孜《宣宗室舞》"兴起教义,申明典章"的表述显得较为空泛;萧仿《懿宗室舞》"圣祚无疆,庆传乐章"则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祝愿。这一阶段的创作虽然技艺纯熟,但原创性和感染力明显减弱,反映了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文化影响。

除了按时期划分的风格演变外,第十三卷作品还可按功能分为不同类型:祭祀祖先的太庙乐章风格最为庄重;歌颂文治武功的舞蹈乐章较为雄健;登歌、送神等仪式环节的歌辞则相对简短精炼。这些功能性差异也构成了风格流派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全唐诗》第十三卷呈现的风格流派多样性,反映了唐代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从初唐的质朴凝重,到盛唐的雄浑大气,再到中晚唐的精美雅致,这些郊庙歌辞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求,也无意间记录了一个王朝的文化兴衰。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宫廷文学的重要部分,展现了官方雅文学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

五、名家专论

《全唐诗》第十三卷中部分标明作者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个别文人参与国家礼乐建设的珍贵案例。通过专论这些名家的郊庙歌辞创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文学在构建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具体作用。

郭子仪的《广运舞》和《保大舞》是研究这位中兴名将文化形象的重要文本。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人物,郭子仪在《广运舞》中塑造的"於赫皇祖,昭明有融"的祖先形象,与其说是客观描述,不如说是他对理想化李唐王朝的想象性建构。诗中"虔恭孝飨,穆穆玄风"的表述,显示了他试图通过强调""""的价值来重新凝聚战乱后的社会共识。《保大舞》中"於穆文考,圣神昭章"的祖先赞颂,则更直接地服务于当时重建皇权合法性的政治需求。郭子仪的文学风格直率雄健,较少雕琢,但正因如此,反而呈现出一种质朴的力量感,与其武将身份相得益彰。这两首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揭示了军事将领如何通过文学参与国家文化建构的过程。

刘晏的《惟新舞》展现了这位财政专家的另一面才华。诗中"汉祚惟永,神功中兴"的历史类比,反映了他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思维特点。"风驱氛祲,天覆黎蒸"的比喻性语言,则显示了他对民生问题的特殊关注,与其推行两税法、改革漕运等政策举措形成有趣的互文关系。刘晏的文学风格简明扼要,注重实效,这与他的施政风格高度一致。《惟新舞》虽然是一首礼仪作品,但其中蕴含的治国理念使其超越了单纯的仪式功能,成为研究刘晏政治思想的重要补充材料。

郑馀庆的《文明舞》创作于德宗时期,正值藩镇之乱初步平定后的秩序重建阶段。诗中"开邸除暴,时迈勋尊"的表述,既是对现实政治的描述,也是对中央权威的重新确认。"三元告命,四极骏奔"的理想化图景,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重新统一的期望。郑馀庆的文学风格较为华丽,善于运用"金枝翠叶,辉烛瑶琨"之类的精美意象,这反映了中唐时期文学风格的精细化趋势。作为德宗朝的重要官员,他的《文明舞》创作不仅是一项文化任务,更是参与政治秩序重建的一种方式。

郑絪的《大顺舞》创作于宪宗元和年间,这是唐中期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诗中"於穆时文,受天明命"的表述,强调了"文治"的重要性,与宪宗推崇文教的政策取向相吻合。"出震嗣德,应乾传圣"则巧妙地运用《易经》典故,将宪宗继位正当化。郑絪的文学风格较为含蓄,善于通过经典隐喻表达政治观点,这与他作为翰林学士的出身背景有关。《大顺舞》虽然篇幅不长,但结构严谨,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唐官方文学的典型特征。

段文昌的《象德舞》创作于穆宗时期。诗中"肃肃清庙,登显至德"的开篇,延续了郊庙歌辞的一贯风格,但"泽周八荒,兵定四极"的表述则反映了对当时藩镇问题的特别关注。作为经历过宪宗平定西川的官员,段文昌在诗中表达的"生物咸遂,群盗灭息"显然带有理想化色彩。他的文学风格较为平实,不事雕琢,但注重节奏感和气势营造。《象德舞》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穆宗朝官员对"中兴"局面的认知和期待。

牛僧孺的《和宁舞》创作于文宗时期,这是牛李党争日趋激烈的年代。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诗中"湜湜颀颀,融昭德辉"描绘的和谐图景,与作者实际参与的政治斗争形成鲜明对比。"不纽不舒,贯成九围"的理想化政治表述,或许正反映了牛僧孺内心对结束党争的渴望。他的文学风格流畅优美,善于运用连绵词创造韵律感,这使他即使在程式化的郊庙歌辞创作中也能保持一定的艺术个性。

李回的《大定舞》创作于武宗会昌年间。诗中"受天明命,敷佑下土"的表述延续了传统郊庙歌辞的基本模式,但"化时以俭,卫文以武"则明显呼应了武宗崇尚节俭、重振军威的政策取向。李回的文学风格简洁有力,注重对偶和排比,这与武宗朝务实强硬的政治风格相吻合。《大定舞》虽然篇幅短小,但准确地传达了会昌政治的文化信号。

夏侯孜的《宣宗室舞》和萧仿的《懿宗室舞》属于晚唐作品。这两首诗的文学价值或许有限,但作为晚唐礼乐建设的样本,它们反映了唐王朝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仍努力维持传统礼仪的努力。夏侯孜诗中"兴起教义,申明典章"的表述显得空洞乏力,恰与宣宗"小太宗"称号下的现实困境形成对照;萧仿诗中"圣祚无疆,庆传乐章"的祝愿更是明显脱离了晚唐的政治现实。这两位作者的文学风格都较为拘谨,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官方文学的衰落状态。

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专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全唐诗》第十三卷不仅是唐代礼乐文化的载体,更是文人士大夫参与政治建构的特殊场域。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或许不如个人抒情诗作,但它们为理解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展现了诗歌在公共领域中的多元功能。

六、唐诗的形式美学

《全唐诗》第十三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作为唐代宫廷礼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美学特征体现了唐代官方雅文学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标准。这些作品在语言形式、音韵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都呈现出高度规范化的特点,构成了唐代诗歌形式美学中独具特色的一脉。

从诗体形式来看,第十三卷作品以四言诗为主流,如《永和》"於穆烈祖,弘此丕基"、《肃和》"大哉至德,允兹明圣"等,这种选择明显是对《诗经》""体的自觉继承。四言句式简洁庄重,节奏平稳,非常适合用于宗庙祭祀等严肃场合。同时,本卷也包含相当数量的杂言诗,如《舒和》"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采用七言句式,《凯安四章》中"瑟彼瑶爵,亚惟上公"为四言,"礼匝三献,乐遍九成"则转为六言,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郊庙歌辞在恪守传统的同时也不乏形式上的创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永和三章》中"律迓气,音入玄。依玉几,御黼筵"这样的三言段落,短促有力的节奏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

在音韵结构方面,第十三卷作品表现出精心的设计。虽然这些歌辞原本都是配乐演唱的,音乐旋律已经失传,但从文本仍可看出对声韵之美的追求。如《雍和二章》"在涤嘉豢,丽碑敬牲。角握之牡,色纯之騂"中,""""""""构成工整的押韵;《福和》"备礼用乐,崇亲致尊。诚通慈降,敬彻爱存"""""相押,显示出对韵脚的有意识安排。此外,作品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如《崇德舞》"巍巍赫赫"、《象德舞》"肃肃雍雍"等,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这种音韵设计不仅为了听觉上的美感,更是为了通过声音的和谐象征天地人伦的和谐。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第十三卷形式美学的重要方面。这些作品普遍采用赋的铺陈手法,如《大明舞》中"上纽天维,下安地轴。征师涿野,万国咸服"的连续铺排,营造出恢弘的气势。比喻手法也运用得相当精妙,如《钧天舞》"乘云厌俗,驭日登玄"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对偶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几乎每首诗中都有工整的对仗句,如《大基舞》"在姬犹稷,方晋喻宣"、《承光舞》"乾宫候色,震象增威"等,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形式完美的审美趣味。用典则是另一个突出特点,《大成舞》"周称王季,晋美帝文"、《大政舞》"宗庙观德,笙镛乐勋"等都大量化用经典,既显示了作者的学识,也增强了文本的权威性。

结构布局方面,第十三卷作品普遍严谨有序。以《崇德舞》为例,全诗依次铺陈"五运改卜"的天命观、"下临万宇"的空间秩序、"华夷辑睦"的民族关系、"勋高翦商"的历史功绩,最后以"景福无疆"的祝祷作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这种严整的结构不仅服务于文学效果,更是对宇宙秩序和礼仪程式的模仿与再现。

语言风格上,本卷作品呈现出典重雅正的整体特征。用词讲究出处,多采自《诗经》、《尚书》等经典,如"丕基"(《永和》)、"烝尝"(《肃和》)等;句式追求简练,避免冗长;语气庄严肃穆,不带个人情感色彩。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既是礼仪功能的要求,也是唐代官方文学审美标准的体现。

《全唐诗》第十三卷的形式美学价值在于,它将诗歌的艺术形式与礼仪的象征功能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高度程式化却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样式。这些作品可能缺乏个人抒情诗的自由灵动,但在形式精工、结构严谨、音韵和谐等方面达到了宫廷雅文学的极高水准,代表了唐代诗歌形式美学的另一重要维度。通过研究这些作品的形式特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诗歌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七、意象系统研究

《全唐诗》第十三卷郊庙歌辞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系统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不仅是文学表达的载体,更是唐代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象征性呈现。通过分析这一意象系统,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唐代官方如何通过文学形式建构其宇宙观、历史观和政治伦理。

自然天象意象在本卷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意象频繁出现,如《钧天舞》"日月扬晖,烟云烂色"、《大成舞》"天地合德,日月齐光",这些意象象征着帝王的德行如日月般光明普照。""的意象也多处可见,《景云舞》标题即取祥云之意,"彤云晓聚,黄星夜映"中的云象与星象共同构成天命所归的视觉象征。""的意象通常与教化相关,《宁和》"舜风攸偃,尧曦先就"以和风比喻德政的感化力量。而《大明舞》"旱望春雨,云披大风"则通过气象变化隐喻政治变革。这些自然意象将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相联系,形成了一套"天人感应"的象征系统。

地理空间意象构成了另一重要维度。"天维""地轴"(《大明舞》)象征宇宙的基本结构;"河岳"(《钧天舞》)代表自然地理的崇高与永恒;"八荒""四极"(《象德舞》)描绘出以唐帝国为中心的世界图景;"涿野"(《大明舞》)等具体地名则唤起历史记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的意象,如《崇德舞》"海溓星晖,远安迩肃"、《懿宗室舞》"海渎常晏,波涛不扬",平静的海象征着四夷宾服的理想政治状态。这些地理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象征性空间结构。

礼器与乐器意象是郊庙歌辞特有的意象类型。"笾豆"(《雍和》)、"牲牷"(《雍和》)等祭祀用品象征着对祖先的虔诚;"钟石"(《雍和》)、"管磬"(《金奏》)等乐器代表着礼乐的和谐;"玉裕"(《承光舞》)、"黼筵"(《永和三章》)等贵重器物则显示祭祀的庄严。这些器物意象将抽象的礼仪制度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增强了文本的仪式感和在场感。

数字意象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三光"(《钧天舞》指日月星)、"七政"(《崇德舞》)、"九围"(《和宁舞》)等数字多与宇宙观念相关;"百神"(《永和》)、"万国"(《大明舞》)等则表现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五纪"(《大明舞》)、"千龄"(《崇德舞》)等时间数字强调历史的悠长。这些数字意象不是简单的量化表述,而是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

动植物意象多带有祥瑞色彩。"祥禽""仁兽"(《崇德舞》)象征治世出现的美好征兆;"黄龙"(《文舞》)是帝王之象;"彩云"(《文舞》)代表吉祥。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套政治祥瑞话语,用于证明当朝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历史人物意象构成了重要的参照系。唐尧、虞舜(《宁和》)、周文王(《大成舞》)等圣王形象被频繁引用,作为当代帝王效法的典范;"太公"(《雍和二章》)、"傅说"(《雍和二章》)等贤臣形象则暗示了理想的政治合作关系。这些历史意象将当下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赋予其深远的意义。

色彩意象也具有特定文化内涵。"黄星"(《崇德舞》)与帝王关联,"朱旗"(《凯安四章》)象征军事力量,"黑章""赤字"(《大明舞》)可能代表不同的祥瑞。这些色彩意象不是单纯的视觉描写,而是编码了政治文化信息的符号。

《全唐诗》第十三卷的意象系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高度的系统性,各类意象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网络;二是强烈的政治性,大多数意象最终都指向政治合法性和国家治理的主题;三是传统的延续性,主要意象多源自先秦经典,显示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四是功能的多样性,既有美学功能,也有礼仪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这一意象系统,唐代郊庙歌辞成功地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构建了一个既符合儒家礼制要求,又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符号世界。这一意象系统不仅反映了唐代官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想,也为后世理解唐代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八、诗与唐代社会

《全唐诗》第十三卷郊庙歌辞作为唐代国家礼仪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唐代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作品并非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观察唐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反映了诗歌在唐代社会中的多元功能和社会对诗歌的多重期待。

从政治制度角度看,郊庙歌辞的创作与使用是唐代礼乐制度的具体实践。唐代建立了完备的礼乐机构,太常寺下设太乐署、鼓吹署等专门负责礼乐事务,《大唐开元礼》等典章制度对各类祭祀活动的程序、歌辞内容等都有详细规定。第十三卷中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产生的,如《享太庙乐章》系列用于宗庙祭祀,《凯安四章》用于凯旋庆典等。这些歌辞的创作往往由重臣或著名文人承担,如郭子仪、刘晏等人的参与,表明其在当时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重建唐代国家礼仪的运行机制,理解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在社会阶层方面,郊庙歌辞反映了唐代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作品中反复强调的"孝思"(《永和》)、"诚敬"(《肃和》)等观念,实际上是统治阶层希望在全社会推广的核心价值;"百蛮饮泽,万国来王"(《延和》)等表述则展现了唐代统治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几乎完全不涉及下层民众的具体生活状况,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社会图景,这正反映了统治阶层的视角局限和意识形态诉求。

在民族关系层面,第十三卷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多民族国家想象。如《崇德舞》"华夷辑睦"、《宁和》"九夷咸底定"等表述,反映了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理想和目标;《钧天舞》"遐清万宇"、《象德舞》"兵定四极"等则展现了唐帝国的空间想象和疆域观念。这些关于民族关系的表述虽然带有明显的中原中心主义色彩,但也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国家性格,是研究唐代民族政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

性别视角在第十三卷中也有独特呈现。《诚敬》"顾惟菲质,忝位椒宫"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女性视角,作者以皇室女性身份表达对祭祀活动的参与;《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则更为特殊,作为女性统治者主政时期的产物,其中"赫赫玄功被穹壤"等表述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这些作品为研究唐代性别政治和高层女性参与国家礼仪的情况提供了珍贵案例。

从社会功能看,郊庙歌辞在唐代社会中承担着多重任务:一是通过神圣化皇权来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二是通过仪式化的艺术形式强化社会凝聚力;三是通过理想化的社会图景引导现实政治发展方向。如《保大舞》"万物茂遂,九夷宾王"描绘的和谐景象,既是对现实的赞美,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大定舞》"氛消夷夏,俗臻往古"则明确表达了通过文化整合实现社会稳定的治理思路。

在社会变迁维度,第十三卷作品记录了唐代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初唐作品如《大基舞》"翦商德厚,封唐庆延"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历史叙事;盛唐作品如《广运舞》"河海静谧,车书混同"展现了鼎盛时期的国家自信;中唐作品如《文明舞》"开邸除暴,时迈勋尊"记录了平定叛乱后的秩序重建;晚唐作品如《宣宗室舞》"兴起教义,申明典章"则透露出王朝衰微期的文化坚守。这一历时性变化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文学见证。

《全唐诗》第十三卷与唐代社会的关系表明,在传统中国,文学特别是官方文学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纯粹艺术,而是深深嵌入在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之中,既是社会的反映,也参与社会的建构。这些郊庙歌辞作为唐代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象征语言,维系着唐代社会的意义世界和价值秩序,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实际功能和历史意义。

九、域外传播

《全唐诗》第十三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作为唐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影响远不止于帝国疆域之内,而是随着唐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察这些作品的域外传播与接受,不仅能够揭示唐代文化的辐射力,也有助于理解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的相互关联与各自特色。

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方面,唐代郊庙歌辞随着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传入朝鲜。新罗统一后,仿照唐朝制度建立国家礼乐体系,《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效仿唐制设立"雅乐",其中很可能包含了唐代郊庙音乐的元素。高丽王朝时期编纂的《高丽史·乐志》中保存了一些与唐代郊庙歌辞风格相似的乐章,如《保太平》、《定大业》等,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所调整,但在体式、用语和主题思想上明显受到唐代郊庙歌辞的影响。朝鲜王朝时期,世宗大王命人编纂的《乐学轨范》进一步系统化了源自中国的雅乐传统,其中对"唐乐"的记载保留了研究唐代郊庙音乐在朝鲜传播的珍贵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接受唐代礼乐文化时往往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如将歌颂唐代帝王的内容转换为对本国祖先的赞颂,这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

在日本的影响尤为深远。日本奈良、平安时期大规模引进唐代文化,其中就包括郊庙祭祀音乐。现存日本雅乐中的"左方乐"(唐乐)保留了不少与唐代音乐相关的元素,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本土化过程,但通过比较《全唐诗》第十三卷与日本《教训抄》、《体源抄》等乐书中的记载,仍可发现一些相似之处。日本宫廷仪式中使用的部分祝词和颂歌,在结构和主题上也与唐代郊庙歌辞有可比性,如对"天地""祖先"的赞颂模式。日本律令制下的神祇官制度及其祭祀音乐,明显受到唐代太常寺制度的影响,这种制度性移植为音乐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框架。日本平安朝编纂的《延喜式》等典籍中关于"大歌"的记载,也显示出唐代郊庙歌辞的间接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宫廷至今仍在一些重要仪式中演奏据信源自唐代的乐曲,这为研究唐代郊庙音乐的跨国传承提供了活态参照。

在越南的传播情况较为特殊。由于越南在唐代属于安南都护府管辖,其礼乐制度直接受到唐朝影响。后来自立后,李朝、陈朝等朝代仍然保持了对中国礼乐文化的尊崇,《大越史记全书》中就有关于仿照中国建立郊庙制度的记载。越南雅乐中的一些颂歌,如用于祭祀的"郊天歌"等,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唐代郊庙歌辞有相似之处。但由于越南历史上多次战乱和文化变迁,保存下来的具体材料相对有限,需要更多研究来厘清唐代郊庙歌辞在这一地区的实际影响。

在传播途径方面,唐代郊庙歌辞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向外传播:一是遣唐使、留学生等人员的直接学习,如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等人就曾专门研究唐代礼乐;二是唐朝向外派出的使节和乐工,有记载表明唐朝曾向新罗等国家赠送乐器和乐谱;三是佛教僧侣的附带传播,佛教仪式音乐与宫廷礼仪音乐在某些方面相互影响;四是文本载体的传播,《乐书要录》等音乐理论著作曾传到日本,可能包含了相关歌辞的内容。

在传播内容上,域外接受的主要是唐代郊庙歌辞的形式结构、音乐体系和象征模式,而非具体文本。各国在接受过程中都进行了必要的本土化调整:在内容上,将歌颂唐代帝王祖先改为歌颂本国统治者;在音乐上,与本地音乐传统相融合;在功能上,适应本国的政治和礼仪需求。这种本土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东亚各国在共享汉字文化基础上的各自发展。

从比较视角看,唐代郊庙歌辞的域外传播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传播主体的官方性,主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实现;二是传播内容的系统性,不仅是单个文本,而是整套礼乐观念和制度的传播;三是接受过程的选择性,各国根据自身需要吸收和改造唐代文化元素;四是影响的持久性,一些影响延续到近代甚至当代东亚国家的传统文化中。

《全唐诗》第十三卷作品的域外传播研究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一是音乐部分的失传,使得文本与音乐的完整关系难以重建;二是各国保存资料的分散和不完整;三是本土化过程中的变形和创造,使得源流关系变得模糊。尽管如此,通过跨文化的文本比较和制度研究,我们仍能勾勒出唐代郊庙歌辞在东亚文化圈传播的大致图景。

唐代郊庙歌辞的域外传播是中华文化影响东亚世界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促进了东亚各国礼乐制度的发展,也强化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通过研究这一传播过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唐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东亚各国在共享文化基础上的多样发展。第十三卷作品作为这一文化传播的原始文本,其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成为研究东亚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资源。

十、全唐诗的现代意义

《全唐诗》第十三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作为千年以前的宫廷礼仪文本,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些作品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创造性转化的资源,其现代意义体现在学术、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第十三卷作品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历史学者而言,这些歌辞是研究唐代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手材料,如《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为理解武周政权合法性建构提供了直接证据;对文学研究者而言,这些作品展示了宫廷雅文学的创作规范和艺术成就,丰富了我们对唐代文学多样性的认识;对音乐学者而言,虽然原曲已佚,但通过歌词结构和相关记载,仍可推测唐代宫廷音乐的一些特点;对思想史研究者而言,歌辞中体现的儒家伦理、天命观念等是研究唐代主流思想的重要素材;对语言学者而言,这些文本保存了唐代官方语言的用词特点和语法结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充分发掘这些文本的多维价值,如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研究唐代礼乐实践,或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分析文本的词汇分布和主题模式等。

在文化传承方面,第十三卷作品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见证。当代中国致力于传统文化复兴,而唐代郊庙歌辞所体现的"礼乐相济""德音教化"等理念,对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具有启发意义。如《永和》"肃肃清祀,烝烝孝思"强调的虔敬精神,《凯安四章》"戢兵天下安,约法人心改"表达的和平理念,都是可以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资源。一些文化机构尝试将唐代郊庙音乐复原演出,虽然不可能是历史原貌,但这种努力体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当代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这些歌辞作为"雅乐"传统的文本组成部分,其保护和研究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教育应用领域,第十三卷作品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通过精选适合不同学段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唐代礼乐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如《肃和》"大哉至德,允兹明圣"体现的德治思想,《福和》"崇亲致尊"表达的伦理观念,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补充材料。高等教育中,这些文本可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的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在语文教育中,适当引入这类作品可以拓宽学生对唐诗多样性的认识,避免将唐诗简化为仅有个性化抒情作品的片面理解。

在艺术创作领域,第十三卷作品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一些现代作曲家尝试以这些歌辞为基础创作新乐曲,如交响乐《大唐雅乐》等;舞蹈编导从《文舞》、《武舞》等描述中获取灵感,创作再现唐代舞蹈的作品;影视剧和舞台剧也常引用或化用这些歌辞来营造历史氛围。这种艺术再创造虽然不是历史复原,但使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形式获得当代观众的理解和欣赏。

在文化认同构建方面,第十三卷作品所体现的大一统观念、和合理念等,经过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转化,可以成为当代文化认同建设的资源。如《崇德舞》"华夷辑睦"表达的民族团结理想,《大定舞》"氛消夷夏,俗臻往古"描绘的文化融合图景,都可以为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参照。同时,这些作品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和影响历史,也为理解中国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中的角色提供了具体案例。

从现代诠释学角度看,第十三卷作品的当代解读必然带有现代视角和需求。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将这些作品神圣化,也不应因其宫廷背景而全盘否定。理性的态度是将其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理解,同时思考其中哪些元素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如《承光舞》"养德清禁,承光紫微"强调的道德修养,《和宁舞》"不纽不舒,贯成九围"表达的秩序观念,都可以引发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全唐诗》第十三卷的现代意义还体现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作为东亚共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的研究和展示可以促进国际学术对话和文化理解。中日韩等国学者对唐代礼乐的共同研究,有助于深化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认识;在国际汉学领域,这些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也丰富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多元理解。

当代科技为这些古老文本的保存、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手段。数字化技术使文本能够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数据库建设便于学者进行词汇统计和比较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尝试重建唐代祭祀场景,使人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歌辞的原初语境。这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难题,也为公众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创造了新途径。

《全唐诗》第十三卷郊庙歌辞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不仅是过去时代的遗产,也是连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思考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媒介。通过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掘和利用,这些千年以前的文本将继续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艺术创作等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实现从历史资源到现代价值的转化。这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适应性。

liutong 2025年于上海


卷13_1【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

於穆烈祖,弘此丕基。永言配命,子孙保之。
百神既洽,万国在兹。是用孝享,神其格思。

 

卷13_2【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卷13_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

崇兹享祀,诚敬兼至。乐以感灵,礼以昭事。
粢盛咸絜,牲牷孔备。永言孝思,庶几不匮。

 

卷13_4【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长发舞】

睿哲维唐,长发其祥。帝命斯祐,王业克昌。
配天载德,就日重光。本支百代,申锡无疆。

 

卷13_5【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

猗与祖业,皇矣帝先。翦商德厚,封唐庆延。
在姬犹稷,方晋喻宣。基我鼎运,于万斯年。

 

卷13_6【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成舞】

周称王季,晋美帝文。明明盛德,穆穆齐芬。
藏用四履,屈道三分。铿锵钟石,载纪鸿勋。

 

卷13_7【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明舞】

五纪更运,三正递升。勋华既没,禹汤勃兴。
神武命代,灵眷是膺。望云彰德,察纬告征。
上纽天维,下安地轴。征师涿野,万国咸服。
偃伯灵台,九官允穆。殊域委赆,怀生介福。
大礼既饰,大乐已和。黑章扰囿,赤字浮河。
功宣载籍,德被咏歌。克昌厥后,百禄是荷。

 

卷13_8【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寿和】

八音斯奏,三献毕陈。宝祚惟永,晖光日新。

 

卷13_9【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卷13_10【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

於穆清庙,聿修严祀。四县载陈,三献斯止。
笾豆彻荐,人祇介祉。神维格思,锡祚不已。

 

卷13_11【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

肃肃清祀,烝烝孝思。荐享昭备,虔恭在兹。
雍歌彻俎,祝嘏陈辞。用光武志,永固鸿基。

 

卷13_12【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崇德舞】

五运改卜,千龄启圣。彤云晓聚,黄星夜映。
叶阐珠囊,基开玉镜。下临万宇,上齐七政。
雾开三象,尘清九服。海溓星晖,远安迩肃。
天地交泰,华夷辑睦。翔泳归仁,中外禔福。
绩逾黜夏,勋高翦商。武陈七德,刑设三章。
祥禽巢阁,仁兽游梁。卜年惟永,景福无疆。

 

卷13_1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钧天舞】

承天抚箓,纂圣登皇。遐清万宇,仰协三光。
功成日用,道济时康。璇图载永,宝历斯昌。
日月扬晖,烟云烂色。河岳修贡,神祇效职。
舜风攸偃,尧曦先就。睿感通寰,孝思浃宙。
奉扬先德,虔遵曩狩。展义天扃,飞英云岫。
化逸王表,神凝帝先。乘云厌俗,驭日登玄。

 

卷13_14【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太和舞】

广乐既备,嘉荐既新。述先惟德,孝飨惟亲。
七献具举,五齐竿陈。锡兹祚福,于万斯春。

 

卷13_15【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景云舞】

惟睿作圣,惟圣登皇。精感耀魄,时膺会昌。
舜惭大孝,尧推让王。能事斯极,振古谁方。
文明履运,车书同轨。巍巍赫赫,尽善尽美。
衢室凝旒,大庭端扆。释负之寄,事光复子。
脱屣高天,登遐上玄。龙湖超忽,象野芊绵。
游衣复道,荐果初年。新庙奕奕,明德配天。

 

卷13_16【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光大舞】

大业龙祉,徽音骏尊。潜居皇德,赫嗣天昆。
展仪宗祖,重诚孝孙。春秋无极,享奏存存。

 

卷13_17【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迎神】

七庙观德,百灵攸仰。俗荷财成,物资含养。
道光执契,化笼提象。肃肃雍雍,神其来飨。

 

卷13_18【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金奏】

肃肃清庙,巍巍盛唐。配天立极,累圣重光。
乐和管磬,礼备烝尝。永惟来格,降福无疆。

 

卷13_19【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送神】

五声备奏,三献终祠。车移凤辇,旆转虹旗。
礼周笾豆,诚效虔祗。皇灵徙跸,簪绅拜辞。

 

卷13_20【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一】

建清庙,赞玄功。择吉日,展禋宗。
乐已变,礼方崇。望神驾,降仙宫。

 

卷13_21【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二】

隆周创业,宝命惟新。敬宗茂典,爰表虔禋。
声明已备,文物斯陈。肃容如在,恳志方申。

 

卷13_22【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三登歌】

肃敷大礼,上谒尊灵。敬陈筐币,载表丹诚。

 

卷13_23【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四迎神】

敬奠蘋藻,式罄虔襟。洁诚斯展,伫降灵歆。

 

卷13_24【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五饮福】

爰陈玉醴,式奠琼浆。灵心有穆,介福无疆。

 

卷13_25【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六送文舞】

帝图草创,皇业初开。功高佐命,业赞云雷。

 

卷13_26【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

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
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

 

卷13_27【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八武舞作】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庙略静边荒,天兵耀神武。

 

卷13_28【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九彻俎】

登歌已阕,献礼方周。钦承景福,肃奉鸿休。

 

卷13_29【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十送神】

大礼言毕,仙卫将归。莫申丹恳,空瞻紫微。

 

卷13_30【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严和】

肃肃清庙,赫赫玄猷。功高万古,化奄十洲。
中兴丕业,上荷天休。祗奉先构,礼备怀柔。

 

卷13_31【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升和】

顾惟菲薄,纂历应期。中外同轨,夷狄来思。
乐用崇德,礼以陈词。夕惕若厉,钦奉弘基。

 

卷13_32【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虔和】

礼标荐鬯,肃事祠庭。敬申如在,敢托非馨。

 

卷13_3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歆和】

崇禋已备,粢盛聿修。洁诚斯展,钟石方遒。

 

卷13_34【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承光舞】

金相载穆,玉裕重辉。养德清禁,承光紫微。
乾宫候色,震象增威。监国方永,宾天不归。
孝友自衷,温文性与。龙楼正启,鹤驾斯举。
丹扆流念,鸿名式序。中兴考室,永陈彝俎。

 

卷13_35【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延和】

巍巍累圣,穆穆重光。奄有区夏,祚启隆唐。
百蛮饮泽,万国来王。本枝亿载,鼎祚逾长。

 

卷13_36【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同和】

惟圣配天敷盛礼,惟天为大阐洪名。
恭禋展敬光先德,蘋藻申虔表志诚。

 

卷13_37【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宁和】

炎驭失天纲,土德承天命。英猷被寰宇,懿躅隆邦政。
七德已绥边,九夷咸底定。景化覃遐迩,深仁洽翔泳。

 

卷13_38【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恭和】

礼周三献,乐阕九成。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卷13_39【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通和】

祠容既毕,仙座爰兴。停停凤举,霭霭云升。
长隆宝运,永锡休征。福覃贻厥,恩被黎蒸。

 

卷13_40【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和】

道洽二仪交泰,时休四宇和平。
环珮肃于庭实,钟石扬乎颂声。

 

卷13_41【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诚敬】

顾惟菲质,忝位椒宫。虔奉蘋藻,肃事神宗。
敢申诚絜,庶罄深衷。睟容有裕,灵享无穷。

 

卷13_42【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

月礼已周,云和将变。爰献其醑,载迁其奠。
明德逾隆,非馨是荐。泽沾动植,仁覃宇县。

 

卷13_4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感】

铿锵韶濩,肃穆神容。洪规赫赫,祠典雍雍。
已周三献,将乘六龙。虔诚有托,恳志无从。

 

卷13_44【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三章】

肃九室,谐八音。歌皇慕,动神心。
礼宿设,乐妙寻。声明备,祼奠临。
律迓气,音入玄。依玉几,御黼筵。
聆忾息,僾周旋。九韶遍,百福传。
信工祝,永颂声。来祖考,听和平。
相百辟,贡九瀛。神休委,帝孝成。

 

卷13_45【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太和】

时文圣后,清庙肃邕。致诚勤荐,在貌思恭。
玉节肆夏,金锵五钟。绳绳云步,穆穆天容。

 

卷13_46【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

天子享孝,工歌溥将。躬祼郁鬯,乃焚膋芗。
臭以达阴,声以求阳。奉时烝尝,永代不忘。

 

卷13_47【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二章】

在涤嘉豢,丽碑敬牲。角握之牡,色纯之騂。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太公胖俎,傅说和羹。
俎豆有馥,粢盛絜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鼓钟管磬,肃唱和鸣。皇皇后祖,来我思成。

 

卷13_48【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文舞】

圣谟九德,真言五千。庆集昌胄,符开帝先。
高文杖钺,克配彼天。三宗握镜,六合涣然。
帝其承祀,率礼罔愆。图书雾出,日月清悬。
舞形德类,咏谂功传。黄龙蜿蟺,彩云蹁跹。
五行气顺,八佾风宣。介此百禄,于皇万年。

 

卷13_49【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光大舞】

肃肃艺祖,滔滔浚源。有雄玉剑,作镇金门。
玄王贻绪,后稷谋孙。肇禋九庙,四海来尊。

 

卷13_50【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长发舞】

具祀崇德,备乐承风。魏推幢主,周赠司空。
不行而至,无成有终。神兴王业,天归帝功。

 

卷13_51【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政舞】

於赫元命,权舆帝文。天齐八柱,地半三分。
宗庙观德,笙镛乐勋。封唐之兆,成天下君。

 

卷13_52【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成舞】

帝舞季历,龙圣生昌。后歌有蟜,胎炎孚黄。
天地合德,日月齐光。肃雍孝享,祚我万方。

 

卷13_5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明舞】

赤精乱德,四海困穷。黄旗举义,三灵会同。
旱望春雨,云披大风。溥天来祭,高祖之功。
卷13_54【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崇德舞】

皇合一德,朝宗百神。削平天地,大拯生人。
上帝配食,单于入臣。戎歌陈舞,晔晔震震。

 

卷13_55【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钧天舞】

高皇迈道,端拱无为。化怀獯鬻,兵赋句骊。
礼尊封禅,乐盛来仪。合位娲后,同称伏羲。

 

卷13_56【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和舞】

退居江水,郁起丹陵。礼物还归,朝章中兴。
龙图友及,骏命恭膺。鸣球香瓒,大糦是承。

 

卷13_57【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景云舞】

景云霏烂,告我帝符。噫帝冲德,与天为徒。
竹镛遥远,俎豆虚无。春秋孝献,回复此都。

 

卷13_58【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福和】

备礼用乐,崇亲致尊。诚通慈降,敬彻爱存。
献礼称寿,啐感承恩。皇帝孝德,子孙千亿。
大包天域,长亘不极。

 

卷13_59【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徜徉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卷13_6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凯安四章】

瑟彼瑶爵,亚惟上公。室如屏气,门不容躬。
礼殷其本,乐执其中。圣皇永慕,天地幽通。
礼匝三献,乐遍九成。降循轩陛,仰欷皇情。
福与仁合,德因孝明。百年神畏,四海风行。
总总干戚,填填鼓钟。奋扬争气,坐作为容。
离若鸷鸟,合如战龙。万方观德,肃肃雍雍。
烈祖顺三灵,文宗威四海。黄钺诛群盗,朱旗扫多罪。
戢兵天下安,约法人心改。大哉干羽意,长见风云在。

 

卷13_61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登歌】

止笙磬,撤豆笾。廓无响,窅入玄。主在室,神在天。
情馀慕,礼罔愆。喜黍稷,屡丰年。

 

卷13_62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永和】

眇嘉乐,授灵爽。感若来,思如往。休气散,回风上。
返寂寞,还惚恍。怀灵驾,结空想。

 

卷13_63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广运舞】

郭子仪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卷13_64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惟新舞】

刘晏

汉祚惟永,神功中兴。风驱氛祲,天覆黎蒸。
三光再朗,庶绩其凝。重熙累洽,景命是膺。

 

卷13_65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郭子仪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卷13_66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文明舞】

郑馀庆

开邸除暴,时迈勋尊。三元告命,四极骏奔。
金枝翠叶,辉烛瑶琨。象德亿载,贻庆汤孙。

 

卷13_67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

郑絪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卷13_68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象德舞】

段文昌

肃肃清庙,登显至德。泽周八荒,兵定四极。
生物咸遂,群盗灭息。明圣钦承,子孙千亿。

 

卷13_69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

牛僧孺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不纽不舒,贯成九围。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纂尧付启,亿万熙熙。

 

卷13_7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定舞】

李回

受天明命,敷佑下土。化时以俭,卫文以武。
氛消夷夏,俗臻往古。亿万斯年,形于律吕。

 

卷13_71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宣宗室舞】

夏侯孜

於铄令主,圣祚重昌。兴起教义,申明典章。
俗尚素朴,人皆乐康。积德可报,流庆无疆。

 

卷13_72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懿宗室舞】

萧仿

圣祚无疆,庆传乐章。金枝繁茂,玉叶延长。
海渎常晏,波涛不扬。汪汪美化,垂范今王。

 

卷13_73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咸宁舞】

於铄丕嗣,惟帝之光。羽籥象德,金石荐祥。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神降上哲,维天配长。

 

评论一下?

OωO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