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第一卷赏析:帝王诗笔下的盛世气象

2025-3-21 / 0 评论 / 308 阅读

   

 

全唐诗》第一卷赏析:帝王诗笔下的盛世气象

刘通

引言:全唐诗第一卷的独特地位

《全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开篇第一卷具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这一卷全部收录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共计八十八首,这种编排方式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编纂意图。在中国传统"文治"观念中,帝王诗文代表着国家最高文化成就,置于卷首既是对皇权的尊崇,也昭示着唐代"以文治国"的政治理念。唐太宗作为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其诗歌创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初唐政治思想、文化政策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卷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打破了后世"唐诗以李白、杜甫为尊"的惯性认知,将帝王诗置于文人诗之前,构建了一种"帝王文人"的诗歌秩序。这种编排反映了唐代官方对诗歌功能的定位——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的载体,更是政治教化、国家治理的工具。通过研读第一卷,我们可以触摸到唐诗繁荣的政治基础和文化土壤,理解为何唐代能够成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一、唐诗的历史地位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而《全唐诗》作为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汇,代表了中华民族在诗歌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唐诗的历史地位首先体现在其空前的创作繁荣——现存唐诗五万余首,诗人两千多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僧侣歌妓,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诗歌创作,形成了全民赋诗的文化奇观。其次,唐诗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范式,在格律、意境、题材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度成熟,成为后世无法超越的典范。第三,唐诗承载了盛唐气象与民族精神,那些雄浑开阔、自信昂扬的诗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唐诗》第一卷作为这一诗歌宝库的开篇,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唐太宗的诗歌创作虽然艺术成就未必及得上李白、杜甫等大家,但却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政治高度与文化导向。从内容上看,太宗诗既有描写宫廷宴饮、畋猎巡幸的"台阁体",也有抒发政治理想、治国理念的"言志诗";从形式上看,五言、七言、杂言各体兼备,显示了唐代初期诗歌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这一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如何从六朝宫廷诗的窠臼中逐步走出,开始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对诗歌的推崇直接影响了唐代的文化政策。他开设文学馆、弘文馆,延揽天下文士;亲自参与诗歌唱和,提升诗人社会地位;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因此,《全唐诗》将太宗诗置于卷首,实际上揭示了唐诗兴盛的政治动因——当一国君主亲自倡导并参与诗歌创作时,诗歌自然会成为全民追捧的文化风尚。

二、李世民诗歌创作概览

作为《全唐诗》第一卷的唯一作者,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帝王特色与时代特征。现存的八十八首诗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宫廷应制诗占据较大比重,如《春日玄武门宴群臣》《三层阁上置音声》等,这些作品多描写宴饮游乐、宫廷生活,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延续了六朝以来宫廷诗的传统。其中《帝京篇十首》堪称代表作,这组诗以长安城为描写对象,从"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的宏大气象,到"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的宫廷生活,全方位展示了唐帝国都城的壮丽与繁华。诗中"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的建筑描写,"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的狩猎场景,无不体现着帝国初建的自信与豪迈。

边塞军旅诗是另一重要类型,如《饮马长城窟行》《执契静三边》等,反映了太宗作为军事统帅的亲身经历与雄才大略。《饮马长城窟行》中"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的描写,既展现了边塞风光的苍凉壮阔,也暗含了"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的功业追求。这类诗作语言刚健,意境雄浑,已初显盛唐边塞诗的气象,为后来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开辟了先路。

述怀咏志诗最能体现太宗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如《还陕述怀》《赋尚书》等。《还陕述怀》中"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的豪言,《赋尚书》中"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的反思,都展示了一位开明君主的精神世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咏司马彪续汉志》这样的作品,诗中"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的哲学思考,"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的政治理念,将诗歌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

此外,太宗还有大量写景咏物诗,如《望终南山》《咏雨》《咏雪》等,这些作品观察细致,语言清新,显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咏雨》中"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的描写,动态地捕捉了雨景的变化;《咏雪》中"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的比喻,新颖贴切而不落俗套。这类诗作虽然题材传统,但在表现手法上已见创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艺术风格来看,太宗诗呈现出由六朝向唐代过渡的特点。一方面,部分作品仍带有齐梁体的雕琢痕迹,如"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帝京篇十首》)这样的句子,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另一方面,许多诗作已开始突破宫体诗的局限,融入个人真实感受与时代气息,如"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经破薛举战地》)的描写,将战争记忆融入景物观察,情感真挚而深沉。这种过渡性正是初唐诗歌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唐诗从继承到创新的发展过程。

三、《全唐诗》的编纂与流传

《全唐诗》的编纂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人奉敕编校,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为底本,参校各种唐诗选本、别集、笔记、史书等文献,历时不到两年即告完成。这种官方组织、集体编纂的模式,保证了全书的系统性与权威性,但也难免存在校勘不精、收录不全等问题。全书共九百卷,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家,诗作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在编排体例上,《全唐诗》采取了"帝王居首,女流殿后"的等级秩序,第一卷专录唐太宗诗,第二至九卷收录其他帝王、后妃作品,第十卷开始为臣工诗人,最后三十余卷为女性、僧道、无名氏及仙神鬼怪诗。这种编排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等级观念,但也为我们研究唐代宫廷诗、政治诗提供了系统资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太宗诗单独列为一卷且置于卷首,突出了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不仅是作为帝王,更是作为唐诗开创者的象征性存在。

从版本流传看,《全唐诗》主要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等。20世纪以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均出版过排印本。其中中华书局1960年版由王全点校,较前代版本有所改进,成为现代通行本。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全唐诗》数据库相继建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文检索、统计分析等新工具,使宏观把握唐代诗歌特征成为可能。

关于《全唐诗》第一卷的文献来源,主要依据的是《唐太宗集》及《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总集、类书。由于年代久远,太宗诗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散佚、误收等情况。如今人考证,《赋萧瑀》等诗是否为太宗所作尚有疑问。但总体而言,第一卷基本反映了李世民诗歌创作的面貌,尤其是那些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作品,如《伤辽东战亡》《望送魏徵葬》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全唐诗》的编纂并非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包含着清人对唐诗的理解与评价。将太宗诗置于卷首,既是对其历史地位的承认,也隐含着"文治教化"的政治理念——康熙皇帝本人就是一位崇尚儒学的君主,他下令编纂《全唐诗》,本身就带有以文化巩固统治的意图。因此,我们在解读第一卷时,既要关注唐诗本身的艺术特点,也要注意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语境。

四、风格流派:从宫廷诗到个人抒怀

《全唐诗》第一卷所录唐太宗诗作,清晰地展现了初唐诗歌从六朝宫廷诗向唐代个性化抒情诗的过渡轨迹。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辨识出几种主要的风格倾向:

宫廷应制风格在太宗诗中表现最为突出,以《帝京篇十首》《春日玄武门宴群臣》等为代表。这类作品承袭了南朝"宫体诗"的传统,注重形式美与感官描写,如"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帝京篇十首》)的富丽堂皇,"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同前)的声色享受。辞藻上多采用""""""""等华美字眼,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音律和谐。但不同于南朝宫体诗的柔靡浮艳,太宗宫廷诗往往在华丽外表下蕴含着雄健之气,如"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的开放胸怀,这正是唐代宫廷诗的新变。

边塞军旅风格在《饮马长城窟行》《执契静三边》等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作为一位从战场上走来的皇帝,太宗写边塞不同于文人的想象性创作,而是基于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饮马长城窟行》)的描写,简练而准确地捕捉了北疆风物的特征;"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则展现了军旅生活的紧张与崇高。这类作品语言刚健,意境雄浑,已开盛唐边塞诗派之先声。值得注意的是,太宗边塞诗不仅写景壮阔,还常融入治国安邦的政治思考,如"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所表现的和平理想,体现了帝王视角的特殊性。

山水咏物风格在太宗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望终南山》《咏雨》《咏雪》等作品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与艺术表现力。"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望终南山》)以大写意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雄伟气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咏雨》)则用细腻笔触捕捉雨滴的玲珑之美。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太宗这类作品减少了程式化描写,增加了个人化体验,如"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月晦》)的活泼情趣,预示着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方向。

哲理言志风格主要体现在《赋尚书》《咏司马彪续汉志》等作品中。这些诗以议论为主,表达了太宗的政治理念与历史思考。"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赋尚书》)的劝诫,"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执契静三边》)的自省,都体现了一位明君的政治智慧。这类作品虽然艺术性不及其他类型,但却是理解太宗思想世界的重要窗口,也反映了唐代诗歌"言志"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从流派影响看,太宗诗虽然难以简单归入某一派别,但其多元风格实际上孕育了后来唐代各大诗派的萌芽。他的边塞诗影响了高适、岑参;山水咏物诗启迪了王维、孟浩然;宫廷应制诗为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提供了范本;而言志抒怀的一面则在陈子昂、张九龄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这种多元开拓的特性,使太宗诗在唐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虽然其艺术成就未必达到顶峰,但作为唐诗发展的起点,其影响不容忽视。

五、名家专论:李世民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唐代开国君主,李世民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历代文人对太宗诗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评价悖论"——政治上推崇其开创盛世的功绩,文学上却常贬抑其诗作的艺术价值。通过系统分析《全唐诗》第一卷所收作品,我们可以对李世民诗歌的艺术成就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诗歌题材上看,太宗诗呈现出鲜明的帝王特色与个人色彩。与一般文人不同,他写边塞是基于亲历战阵的经验(如《经破薛举战地》),写治国是发自执政实践的感受(如《赋尚书》),写畋猎是宫廷生活的真实记录(如《冬狩》)。这种创作背景使其诗具有"诗史互证"的特殊价值。如《伤辽东战亡》一诗:"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短短四十字,既记录了辽东战役的史实,又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哀悼与敬意,更展现了作为军事统帅的责任意识,远非一般文人拟作可比。

艺术境界看,太宗最好的诗作已能达到"即景会心"的审美高度。《望终南山》中"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两句,精准捕捉了旭日初升与山岚缭绕的瞬间美景;《秋日即目》中"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的描写,则通过""""""""的对比,构建出光影交错的立体画面。这些诗句观察独到,表现新颖,已摆脱了六朝诗程式化的弊病,体现了唐代诗歌向自然真切方向的发展。

诗歌语言方面,太宗诗呈现出由骈俪向自然过渡的特点。一方面,他熟练掌握了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如"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帝京篇十首》)的工整;另一方面,许多诗句已开始追求自然流畅的表达效果,如"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同前)的散文化倾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善于运用动词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咏雨》中"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咏雪》中"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都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诗体发展角度看,太宗在各类诗体上都有尝试。其五言诗(如《饮马长城窟行》)结构严谨,气象雄浑;七言诗(如《饯中书侍郎来济》)流畅婉转,情意深长;杂言诗(如《两仪殿赋柏梁体》)活泼自由,富于变化。这种多体兼备的创作实践,为唐代诗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宗的边塞诗多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如"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饮马长城窟行》),而咏物诗则多用细腻绵长的句式,如"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赋得花庭雾》),显示了根据内容需要灵活运用形式的能力。

历代对太宗诗的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批评其诗"殊无丈夫气",这一评价显然有失公允。实际上,太宗许多诗作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还陕述怀》)等,充满了阳刚之气与豪迈情怀。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评价更为客观:"太宗诗虽未能全脱南朝风气,然规模气象已自不同。"这一判断准确把握了太宗诗的过渡性特征——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太宗诗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个别诗句的精妙,而在于整体上呈现的"盛世气象""文学自觉"。作为统治者,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升了诗歌的社会地位;作为诗人,他以帝王视角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作为文学改革者,他推动了南朝诗风向唐代新声的转变。这些贡献使得《全唐诗》将其置于卷首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与象征意义。

六、唐诗的形式美学

《全唐诗》第一卷所录唐太宗诗作,在诗歌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初唐特征,既有对六朝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有开创性的突破与发展。从格律、对仗、用韵等方面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窥见唐诗形式美学的初步确立过程。

格律运用方面,太宗诗正处于古体向近体过渡的关键阶段。其五言古诗如《饮马长城窟行》仍保持汉魏风骨,不拘平仄,以气韵取胜;而部分五言诗如《赋得残菊》已初具律诗雏形,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粘对"规则:"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七言诗《饯中书侍郎来济》则采用当时新兴的歌行体,句式灵活多变,情感流畅自然。这种格律上的探索为沈佺期、宋之问后来完成律诗定型奠定了基础。

对仗艺术在太宗诗中达到很高水平,既有"云披雾敛天地明,登封日观禅云亭"(《两仪殿赋柏梁体》)的工对,也有"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赋得花庭雾》)的流水对,还有"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咏雪》)的当句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善于在严谨对仗中融入生动意象,如"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帝京篇十首》),将狩猎场景刻画得如在目前,避免了六朝诗对仗呆板的弊病。

用韵技巧上,太宗诗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有平声韵的庄重典雅,如《春日玄武门宴群臣》用"年、前、连、筵、天、弦、埏、贤"等平声字押韵,营造出宫廷盛宴的和乐氛围;也有仄声韵的急促有力,如《执契静三边》用"姓、镜、正、庆、功、红、弓、空"等仄声字押韵,与边塞主题的雄壮风格相得益彰。此外,太宗还尝试了转韵、抱韵等复杂形式,显示了高超的音韵驾驭能力。

结构布局方面,太宗长篇组诗如《帝京篇十首》已显示出完整的构思体系,十首诗分别描写帝都形胜、宫廷生活、文化教育、武备狩猎等不同侧面,共同构成大唐帝国的全景画卷。短章如《赋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四句,则言简意赅,立意高远,开创了唐代绝句精炼含蓄的先河。这种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安排结构的能力,正是唐诗形式成熟的重要标志。

修辞手法看,太宗诗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咏弓》中"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的比喻,《咏雨》中"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的衬托,《望雪》中"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的拟人,都显示了诗人高超的修辞艺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宗诗中的修辞多服务于意境营造而非单纯炫技,如"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帝京篇十首》)的描写,修辞与情境浑然一体,已初具盛唐诗的兴象玲珑之美。

太宗诗在形式上的创新意义不容忽视。他将南朝文学的精致形式与北朝文学的刚健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讲究格律对仗又不失自然流畅的新型诗风。这种诗风成为后来唐诗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唐诗》将其置于卷首,不仅是对帝王身份的尊崇,更是对形式开创者的认可。通过研读第一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诗歌的巅峰,首先就在于它在形式美学上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的完美平衡。

七、意象系统研究

唐太宗诗歌中的意象系统具有鲜明的帝王视角和时代特征,通过分析《全唐诗》第一卷中的核心意象群,可以深入理解初唐诗歌的美学追求与文化精神。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修辞手段,而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础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和文化象征。

自然意象在太宗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呈现出宏阔与精微并存的特点。大境象如"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饮马长城窟行》)的边塞风光,"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春日望海》)的沧海壮观,展现了唐帝国疆域的辽阔与自然力量的磅礴;小景致如"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秋日斅庾信体》)的园池之趣,"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赋得花庭雾》)的细腻感受,则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这种大小结合的意象处理方式,反映了太宗既胸怀天下又不失生活情趣的精神世界。

军事意象是太宗诗的特色所在,充满了动态力量感。"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帝京篇十首》)的狩猎场景,"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宴中山》)的战争描写,都运用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军事意象。这些意象不同于南朝诗的虚拟想象,而是源自真实的军事经验,如"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经破薛举战地》)就是对战场情景的生动再现。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常将军事意象升华为治国理念的象征,"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执契静三边》)即以军事行动比喻政治平衡,体现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深刻认识。

宫廷意象系统反映了唐初的文化建设成就。"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帝京篇十首》)的建筑意象,"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春日玄武门宴群臣》)的服饰意象,"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同前)的宴乐意象,共同构成了宫廷生活的华丽图景。与南朝宫体诗不同,太宗笔下的宫廷意象没有陷入浮艳奢靡,而是透着新兴王朝的自信与秩序,如"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正日临朝》)的描写,将武备与文治完美结合,体现了"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

历史意象的运用显示了太宗以史为鉴的自觉意识。"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登三台言志》)的对比,"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春日望海》)的怀古,都是通过历史意象表达政治思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咏司马彪续汉志》一诗,以"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的宇宙意象开篇,经过"潜龙既可跃,逵兔奚难致"的历史典故,最终落脚于"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的现实政治,构建了一个贯通天人的意象系统,展现了帝王诗特有的宏大视野。

季节意象在太宗写景诗中表现尤为突出,形成了完整的四时景观。《首春》中"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的初春,《初夏》中"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的夏始,《秋日即目》中"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的深秋,《望雪》中"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的严冬,都抓住了季节转换的典型特征。这些意象不仅准确描绘物候变化,更常暗含政治寓意,如"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幸武功庆善宫》)以汉高祖《大风歌》为典,将个人还乡与天下太平相联系,使季节意象获得了国家象征意义。

太宗诗歌意象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个人体验与帝国气象的有机统一。无论是"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还陕述怀》)的英雄自况,还是"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帝京篇十首》)的为政宣言,都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精神。这种意象处理方式,打破了六朝诗歌局限于个人小天地的传统,为盛唐诗"情景交融、思与境偕"的美学追求开辟了道路。通过《全唐诗》第一卷的意象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伟大不仅在于形式技巧的成熟,更在于意象世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时代气魄。

八、诗与唐代社会

《全唐诗》第一卷所录唐太宗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反映初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珍贵史料。通过诗史互证的方法分析这些作品,可以深入理解诗歌与唐代社会多层次的互动关系,揭示文学创作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机制。

政治教化功能在太宗诗中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李世民有意识地利用诗歌传达治国理念,实施文化领导。《帝京篇十首》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的勤政形象,《赋尚书》中"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的历史反思,《执契静三边》中"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的文化政策,都是通过诗歌形式表达的政治宣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咏司马彪续汉志》,这首长达三十韵的诗作系统阐述了"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的用人理念,"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的法制思想,堪称以诗论政的典范。这种将文学与政治紧密结合的创作倾向,直接影响了下初唐"文章四友"等人的宫廷诗创作,形成了唐代特有的"文治"传统。

军事活动记录是太宗诗的重要历史价值所在。隋末唐初的战争经历在《经破薛举战地》《还陕述怀》等诗中留下了生动写照。"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经破薛举战地》)的个人回忆,"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还陕述怀》)的战场描写,都具有补史之阙的史料价值。《伤辽东战亡》一诗更直接记录了贞观十九年(645年)征辽东的史实:"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可与《资治通鉴》相关记载相互印证。这些诗作为我们了解唐初军事制度、战争形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如"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的比喻,反映了当时水陆并进的作战方式;"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的评价,则体现了太宗对将士的体恤与褒奖。

经济民生状况在太宗诗中也有间接反映。《幸武功庆善宫》中"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的描写,展现了贞观年间农业恢复的繁荣景象;《正日临朝》中"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经济往来;《帝京篇十首》中"千钟合尧禹"的宴饮,"百兽谐金石"的乐舞,则显示了物质财富积累带来的文化兴盛。这些诗句虽然不似史书记载系统全面,但却以生动具体的细节,弥补了官方史料缺乏生活气息的不足。如《重幸武功》中"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的描写,就形象地记录了太宗巡视民间、体察民情的为政风格。

文化政策取向通过太宗诗可以得到清晰印证。《帝京篇十首》中"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的崇文景象,《赋尚书》中"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的勤学形象,都与史书记载的太宗开设弘文馆、组织整理典籍等举措相吻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文艺教化的重视,如"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帝京篇十首》)的雅正文艺观,"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执契静三边》)的文化统一思想,都直接影响了初唐文化政策的制定。从《全唐诗》将太宗诗置于卷首的编排方式看,清代编者也准确捕捉到了诗歌在唐代文化建构中的核心地位。

民族关系与外交是太宗诗反映的另一重要社会面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中"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的盛大场面,展现了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执契静三边》中"绝域降附天下平"的政治理想,《宴中山》中"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的远略抱负,都反映了贞观时期积极的对外交往态势。这些诗句与玄奘西行、突厥内附等历史事件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唐代"天可汗"国际体系的文学写照。太宗通过诗歌塑造的"四夷来王"形象,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重要主题,在后来的《凉州词》《从军行》等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社会阶层角度看,太宗诗主要反映的是宫廷贵族生活,但也有一些作品如《赋得残菊》《咏雨》等,突破了阶级局限,表现出对自然万物普遍关怀的人文精神。这种既立足本阶层又超越阶级局限的特点,正是唐诗能够成为全民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通过《全唐诗》第一卷的"诗史互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认识:唐代诗歌的繁荣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建立在政治开明、经济复苏、文化开放、民族融合等社会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文化成就。太宗作为这一过程的开启者和引领者,其诗歌创作的历史价值远超出了艺术本身。

九、域外传播

《全唐诗》第一卷所录唐太宗诗歌,作为中国帝王文学的代表,很早就开始了跨文化传播的历程,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考察这些作品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接受与转化,可以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国际化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朝鲜半岛对太宗诗的接受始于统一新罗时期。新罗贵族子弟如崔致远等入唐学习,将《帝京篇十首》《饮马长城窟行》等作品带回朝鲜。高丽王朝成宗时期(981-997年)编纂的《十抄诗》,收录了太宗《望终南山》《秋日即目》等诗作,与王维、李白等大家并列,可见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李朝正祖李算更是亲自批注《唐太宗全集》,特别推崇《执契静三边》中"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的治国理念,将其作为"王道政治"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文人对太宗边塞诗如《饮马长城窟行》的模仿创作,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关西别曲"传统,这是中国诗歌域外影响的典型例证。

日本对太宗诗的引进可追溯至遣唐使时期。现存最早的抄本《翰林学士诗集》(日本正仓院藏)中就收录了太宗《帝京篇》片段。平安朝贵族将《春日玄武门宴群臣》中"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的描写视为宫廷礼仪的范本,在《源氏物语》等文学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影响。江户时代,太宗诗通过《唐诗选》等选本广泛传播,荻生徂徕在《唐后诗》中特别指出《赋尚书》《咏司马彪续汉志》等作品体现了"文武合一"的理想君主形象,对日本儒学者产生重要影响。明治维新时期,汉诗人森槐南模仿《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了《塞外曲》,将"阴山千里雪"的意象转化为北海道风光,显示了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越南李朝、陈朝时期,太宗诗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被广泛研习。黎朝文学家阮攸在《金云翘传》中化用《帝京篇十首》"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的描写,展现河内宫廷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越南诗人对太宗《咏雨》《咏雪》等自然咏物诗的接受尤为深入,阮秉谦《白云庵诗集》中"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的雪景描写,明显脱胎于太宗诗作。18世纪越南学者黎贵惇在《芸台类语》中专门讨论《赋尚书》"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的伦理思想,将其与儒家修身理念相结合。

西方世界对太宗诗的译介始于19世纪。法国汉学家圣德尼侯爵(Marquis d'Hervey de Saint-Denys)在1862年出版的《唐诗选译》中,首次将《帝京篇十首》部分内容译为法文。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Giles)在《中国文学史》(1901年)中评价太宗诗"展现了非凡帝王的文学抱负",特别推崇《望终南山》的简洁有力。20世纪以来,随着《全唐诗》英译本的出现,太宗诗得到更广泛传播,美国学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初唐诗》(1977年)中设专章分析其诗歌的过渡性特征,认为《饮马长城窟行》等作品"为盛唐边塞诗确立了主题和风格范式"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太宗诗的国际影响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政治性与审美性并重,不同国家根据自身需要,或重视其治国理念,或欣赏其艺术成就;二是选择性接受,边塞诗在朝鲜、日本影响较大,而咏物诗在越南更受欢迎;三是本土化转化,各国文人不满足于简单模仿,而是将太宗诗的精神内核与本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一传播历程生动证明,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很早就具备了世界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全唐诗》第一卷的域外传播研究具有新的时代价值。2014年,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米特迈尔(Wolfgang Mitterer)将《咏雨》《咏雪》等诗作改编为多媒体交响乐《唐诗》,在欧洲多地巡演;202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启动"唐太宗诗与东亚文明"数字人文项目,通过GIS技术可视化太宗诗的传播路线。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太宗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在新的跨文化对话中焕发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资源。正如太宗《执契静三边》所云:"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这种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或许正是唐诗穿越时空、感动世界的内在力量。

十、全唐诗的现代意义

《全唐诗》第一卷所录唐太宗诗作,历经千余年时光洗礼,在当代社会依然焕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思想价值。从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理解,更能为当代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提供宝贵资源。

文学史价值方面,太宗诗作为初唐文学的典型代表,为我们理解唐诗发展脉络提供了关键坐标。现代学者通过分析《帝京篇十首》的宫廷书写,可以考察南朝"宫体诗"向唐代"台阁体"的转变过程;研究《饮马长城窟行》的边塞描写,能够追溯盛唐边塞诗派的艺术源头;解读《咏雨》《咏雪》的咏物技巧,则可探寻山水田园诗的形式渊源。这种"溯源式"研究,打破了传统文学史以李白、杜甫为绝对中心的叙事模式,构建起更加多元、立体的唐诗发展图景。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重新评价太宗诗的文学史地位,是改写唐代诗歌发生学的重要一环。"202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太宗诗集校注》,正是这一研究取向的集中体现。

政治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尤为凸显。太宗诗中"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帝京篇十首》)的民本思想,"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同前)的法治精神,"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执契静三边》)的自省意识,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精华所在。中央党校王炳林教授在《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研究》(2019年)中专门分析太宗诗中的治理智慧,认为《咏司马彪续汉志》体现了"制度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这些思想资源经过创造性转化,仍能提供有益启示。如"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执契静三边》)的文武之道,对处理国防与文化建设关系具有参考价值;"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帝京篇十首》)的文化自信,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美学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太宗诗中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如"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望终南山》)的山水意境,"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咏雪》)的细腻观察,能够培养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态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唐诗里的中国》(2020年)电视节目中,特别解析《咏雨》"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的动态美感,认为这种"生命化"的自然描写,对缓解现代人的生态焦虑具有疗愈作用。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取《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唐诗时,若能同时介绍太宗《赋得残菊》等咏物诗,将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完整的唐诗认知体系。

国际传播价值在全球化时代日益重要。太宗诗作为中国帝王文学的代表,是外国人理解中华文化特质的重要窗口。2019"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唐诗百首译释》中,收录了《帝京篇十首》(节选)、《饮马长城窟行》等作品,通过多语种对照和数字化呈现,向世界展示中国诗歌的深厚传统。比较文学学者张隆溪指出,太宗边塞诗中"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的雄浑意象,与西方史诗中的自然描写形成有趣对话,这种跨文化比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美学基础。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导演张艺谋将《咏雪》"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的意境转化为视觉表演,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国诗歌的现代魅力。

个人修养价值方面,太宗诗为现代人提供了精神陶冶的珍贵文本。《赋尚书》中"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的警示,《赋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操守,都是人格修养的箴言。心理学家李子勋在《唐诗与心理疗愈》(2021年)中分析,《秋日翠微宫》"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的超然意境,有助于现代人缓解压力、安顿心灵。企事业单位在干部培训中,也常引用《帝京篇十首》"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的自省精神,培养反思意识。

《全唐诗》将太宗诗置于卷首的编排智慧,在当代获得了新的阐释。这不仅是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更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当文学与时代精神、国家治理紧密结合时,就能产生最大的文化影响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指出:"重新发现太宗诗的多维价值,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2022年启动的"数字全唐诗"项目中,第一卷被列为重点开发对象,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揭示诗作间的多维关联,这将为当代读者打开一个更加立体、丰富的唐诗世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全唐诗》第一卷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伟大时代的文学创作,既需要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更离不开胸怀天下的文化担当。太宗诗中"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帝京篇十首》)的忧患意识,"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幸武功庆善宫》)的天下情怀,正是这种担当的生动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将个人才华与时代使命相结合的创作精神,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借鉴。

 liutong 2025年于上海


第一卷

  • 卷1_1【帝京篇十首】

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 卷1_2【饮马长城窟行】

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 卷1_3【执契静三边】

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 卷1_4【正日临朝】

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 卷1_5【幸武功庆善宫】

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 卷1_6【重幸武功】

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余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 卷1_7【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 卷1_8【过旧宅二首】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纫珮兰凋径,舒圭叶翦桐。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 卷1_9【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 卷1_10【入潼关】

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 卷1_11【于北平作】

李世民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 卷1_12【辽城望月】

李世民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 卷1_13【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厚野回丹,碧缀烟霞,密翠斑
    红,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

李世民

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 卷1_14【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 卷1_15【登三台言志】

李世民

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在危犹骋丽,居奢遂投人。
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
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露除光炫玉,霜阙映雕银。
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镜池波太液,庄苑丽宜春。
作异甘泉日,停非路寝辰。念劳惭逸己,居旷返劳神。
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 卷1_16【出猎】

李世民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岩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 卷1_17【冬狩】

李世民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卷1_18【春日望海】

李世民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卷1_19【临洛水】

李世民

春蒐驰骏骨,总辔俯长河。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
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卷1_20【望终南山】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卷1_21【元日】

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卷1_22【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李世民

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
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

 

卷1_23【首春】

李世民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卷1_24【初晴落景】

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卷1_25【初夏】

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卷1_26【度秋】

李世民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卷1_27【仪鸾殿早秋】

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卷1_28【秋日即目】

李世民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卷1_29【山阁晚秋】

李世民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卷1_30【秋暮言志】

李世民

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结浪冰初镜,在径菊方丛。
约岭烟深翠,分旗霞散红。抽思滋泉侧,飞想傅岩中。
已获千箱庆,何以继熏风。

 

卷1_31【喜雪】

李世民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卷1_32【秋日斅庾信体】

李世民

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卷1_33【赋尚书】

李世民

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
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卷1_34【咏司马彪续汉志】

李世民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
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
潜龙既可跃,逵兔奚难致。前史殚妙词,后昆沉雅思。
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
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
凤戟翼康衢,銮舆总柔辔。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
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
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云飞星共流,风扬月兼至。
类禋遵令典,坛壝资良地。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
粤予承暇景,谈丛引泉秘。讨论穷义府,看核披经笥。
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卷1_35【咏风】

李世民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卷1_36【咏雨】

李世民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卷1_37【咏雪】

李世民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卷1_38【赋得夏首启节】

李世民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余。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于。

 

卷1_39【赋得白日半西山】

李世民

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
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

 

卷1_40【置酒坐飞阁】

李世民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卷1_41【采芙蓉】

李世民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卷1_42【赋得樱桃】

李世民

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卷1_43【赋得李】

李世民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
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

 

卷1_44【赋得浮桥】

李世民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卷1_45【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李世民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余想,超然离俗尘。

 

卷1_46【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李世民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卷1_47【望送魏徵葬】

李世民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卷1_48【伤辽东战亡】

李世民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

 

卷1_49【月晦】

李世民

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
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

 

卷1_50【秋日翠微宫】

李世民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卷1_51【初秋夜坐】

李世民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卷1_52【秋日二首】

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卷1_53【冬宵各为四韵】

李世民

雕宫静龙漏,绮阁宴公侯。珠帘烛焰动,绣柱水光浮。
云起将歌发,风停与管遒。琐除任多士,端扆竟何忧。

 

卷1_54【冬日临昆明池】

李世民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

 

卷1_55【望雪】

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卷1_56【守岁】

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卷1_57【除夜】

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卷1_58【咏雨】

李世民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卷1_59【赋得含峰云】

李世民

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玉叶依岩聚,金枝触石分。
横天结阵影,逐吹起罗文。非得阳台下,空将惑楚君。

 

卷1_60【三层阁上置音声】

李世民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卷1_61【远山澄碧雾】

李世民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

 

卷1_62【赋得花庭雾】

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卷1_63【春池柳】

李世民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卷1_64【芳兰】

李世民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卷1_65【咏桃】

李世民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卷1_66【赋帘】

李世民

参差垂玉阙,舒卷映兰宫。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
彩散银钩上,文斜桂户中。惟当杂罗绮,相与媚房栊。

 

卷1_67【咏乌代陈师道】

李世民

凌晨丽城去,薄暮上林栖。辞枝枝暂起,停树树还低。
向日终难托,迎风讵肯迷。只待纤纤手,曲里作宵啼。

 

卷1_68【咏饮马】

李世民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卷1_69【赋得残菊】

李世民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卷1_70【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李世民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卷1_71【琵琶】

李世民

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余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卷1_72【宴中山】

李世民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卷1_73【饯中书侍郎来济】

李世民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云峰衣结千重叶,
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卷1_74【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李世民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卷1_75【咏烛二首】

李世民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卷1_76【咏弓】

李世民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卷1_77【赋得早雁出云鸣】

李世民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卷1_78【赋得临池柳】

李世民

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卷1_79【赋得临池竹】

李世民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卷1_80【赋得弱柳鸣秋蝉】

李世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卷1_81【探得李】

李世民

盘根直盈渚,交干横倚天。舒华光四海,卷叶荫三川。

 

卷1_82【咏小山】

李世民

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卷1_83【赋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卷1_84【赋房玄龄】

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卷1-85【辽东山夜临秋】

李世民

烟生遥岩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卷1-86【赐魏徵诗】

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卷1-87【两仪殿赋柏梁体】

李世民

绝域降附天下平,八表无事悦圣情。云披雾敛天地明。
登封日观禅云亭,太常具礼方告成。

 

卷1-88【句】

李世民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评论一下?

OωO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