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第二卷赏析:初唐宫廷诗的盛世气象
刘通
引言:全唐诗第二卷的独特地位
《全唐诗》第二卷集中收录了唐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及睿宗李旦等初唐帝王的诗作,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宫廷文学图景。这一卷在整部《全唐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它既是唐代宫廷诗风的典型代表,又反映了初唐政治文化转型期的精神风貌。与第一卷以李世民作品为主的内容不同,第二卷呈现了更为成熟的宫廷诗艺术,在形式技巧上更为精工,在内容表达上更为丰富,展现了唐诗从初创走向繁荣的过渡特征。
本卷所录诗作大多产生于七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正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贞观之治"后时代。以李治、李显为代表的帝王诗人,其作品既有承袭前朝宫廷诗传统的保守一面,又有适应新时代文化需求的创新尝试。他们的诗歌创作既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国家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功能。通过赏析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初唐宫廷文化的精致与辉煌,理解诗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多重意义。
尤为珍贵的是,本卷保存了多位帝王在不同场合创作的诗歌,从庄重的典礼颂诗到轻松的宴饮联句,从写景咏物到抒情言志,题材丰富多样。这些作品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观察唐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与审美趣味。对这些诗作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唐诗发展历程的认识,也能够深化对初唐政治文化生态的理解。
一、初唐宫廷诗的历史地位
初唐宫廷诗在唐诗发展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以唐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为代表的帝王诗人群体,其创作既延续了南朝宫体诗的某些传统,又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形成了独特的过渡性特征。这一时期的宫廷诗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在形式上追求精致工巧,讲究对仗用典;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开始融入更多个人情感与现实关怀,为后来唐诗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文学史脉络来看,初唐宫廷诗是对六朝文学的继承与超越。南朝宫体诗的精美形式与声律技巧被初唐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而其中过于柔靡浮艳的成分则被逐渐扬弃。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中"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等句,虽然仍带有宫体诗的雕琢痕迹,但整体气象已更为开阔明朗。这种变化反映了初唐文人试图融合南北文学优长的努力,正如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所倡导的"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理想。
在诗歌体裁发展方面,初唐宫廷诗人对律诗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卷所收作品中有大量五言律诗和排律,显示出诗人们对声律对仗的熟练掌握。李治《过温汤》中"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等联,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已是相当成熟的五律作品。帝王们对这种新体诗的倡导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律诗在唐代的定型与普及。
初唐宫廷诗的另一历史贡献在于扩大了诗歌的社交功能。本卷中收录的《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等作品,展现了诗歌在宫廷宴集、君臣互动中的重要角色。这种群体性的诗歌创作活动不仅加强了文人之间的联系,也推动了诗歌技巧的交流与提高。联句诗要求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符合格律且内容连贯的诗句,是对诗人应变能力与艺术功底的考验,这种形式在后来唐代文人雅集中得到长期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初唐宫廷诗虽然以歌颂太平、描写宴游为主要内容,但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中"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等句,已超越了单纯应制诗的范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体验。这种个人情感与宫廷生活的结合,预示着唐诗将从公共性写作向个性化表达的发展趋势。
二、帝王诗人专论篇:李治的诗歌艺术
唐高宗李治作为《全唐诗》第二卷的核心诗人,其作品数量和质量都颇为可观,充分展现了一位帝王诗人的独特艺术追求。李治的诗作既有宫廷诗的典丽精工,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在初唐宫廷诗人群中具有代表性意义。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一位身处权力巅峰的统治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题材内容来看,李治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庆典应制诗、写景咏物诗和抒情言志诗。《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属于典型的宫廷庆典诗,记录了皇家婚礼的盛大场面:"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诗中运用大量富丽堂皇的意象,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体现了宫廷诗的政治宣传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李治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仅注重场面的铺陈描写,还能通过细节传递情感,如"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等句,将个人作为父亲的喜悦与皇室礼仪完美结合。
李治的写景诗则显示出他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过温汤》中"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数句,通过"暖"与"寒"、"黄"与"白"的对比,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初冬景象。诗人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并以精炼的语言加以呈现,体现了宫廷诗人对形式美的执着追求。《九月九日》中"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等句同样展现了这种凝练传神的写景功力,已初具盛唐山水诗的某些特质。
最能体现李治诗歌个性的是他的抒情作品,《七夕宴悬圃二首》堪称代表。这两首诗以牛郎织女传说为背景,抒发了对爱情与离别的感慨:"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诗中既有对爱情美好的歌颂,也有对欢聚短暂的惆怅,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作为一位帝王,李治在公开场合往往需要保持威严形象,而诗歌则成为了他抒发个人情感的安全空间。这种公共角色与私人情感的矛盾,使得他的抒情诗具有一种特殊的张力与魅力。
从艺术风格上看,李治的诗歌呈现出由六朝向盛唐过渡的特征。他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诗歌精工雕琢的传统,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另一方面又开始追求更为自然流畅的表达,如《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中"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等句,已显示出脱离浮艳、趋向简淡的倾向。这种风格上的变化反映了初唐文学审美趣味的整体转型,也预示着盛唐诗歌自然雄浑风貌的到来。
李治诗歌的另一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佛教意象与典故。作为一位支持佛教发展的帝王,他的《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谒大慈恩寺》等作品充满了佛教文化元素:"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唐代佛教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佛教思想对宫廷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诗歌,李治既表达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强化了皇室与佛教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诗歌在初唐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功能。
三、《全唐诗》的编纂与第二卷文本特征
《全唐诗》作为唐代诗歌总集,其编纂过程与文本流传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第二卷作为集中收录初唐帝王诗作的部分,在文本来源、编排体例和流传校勘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特征,反映了清代学者对唐代宫廷诗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从编纂历史来看,《全唐诗》第二卷的文本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首先是唐代官方文献和私家文集中的记载,如《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中的帝王本纪往往收录了重要诗作;其次是类书和总集如《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保存的唐代作品;再次是宋元明三代学者辑录的唐诗选本和别集。清代康熙年间彭定求等十人奉敕编校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对第二卷所收帝王诗作进行了系统汇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多次传抄,部分诗作可能存在作者归属争议或文本讹误,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保持必要的审慎态度。
第二卷在编排体例上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秩序。卷首为唐高宗李治诗作,共计八首;随后是中宗李显诗九首;最后是睿宗李旦诗二首。这种排序严格遵循了帝王世系先后,体现了传统史书编纂的尊卑原则。在每位帝王内部,诗歌的排列也大致按照体裁和重要性进行组织,如李治部分先排五言诗,后排七言和杂言;先排正式场合的应制诗,后排个人抒情之作。这种编排方式反映了编者对诗歌功能和价值的判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文本特征来看,第二卷所收诗作大多保存完好,文字较为可靠。这主要得益于帝王作品在历史上受到特别重视,抄录传播过程中得到精心保护。如《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七夕宴悬圃二首》等长篇作品,结构完整,文意连贯,少有脱漏讹误。不过,个别短诗如《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仅存一句,其余联句亡佚,留下了遗憾。此外,某些诗中存在缺字现象,如《守岁》中"冰□已镂津"一句,方框处原字已不可考,这提醒我们古代文本流传的脆弱性。
第二卷中的联句诗特别值得关注。《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和《景龙四年正月五日...柏梁体联句》是典型的宫廷集体创作,每位参与者各出一句,共同完成一首诗。这种形式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柏梁台联句,在唐代宫廷中得到复兴。通过分析这些联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君臣之间的文学互动,还能观察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如上官婉儿(婕妤)所对"远惭班左愧游陪"一句,用典娴熟,谦逊得体,展现了这位才女的文学造诣。
从校勘角度看,第二卷文本在不同版本中存在少量异文。以李治《过温汤》为例,"寒空碧雾轻"一句在《文苑英华》中作"寒空碧霭轻",虽仅一字之差,但意境已有微妙变化。这类异文大多不影响整体理解,但为研究唐代语言和诗歌艺术提供了宝贵材料。现代学者在整理出版《全唐诗》时,通常会在校记中注明重要异文,帮助读者了解文本流传的复杂性。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卷所收诗作在体裁上较为多样,包括五古、五律、七律、杂言和联句等,反映了初唐时期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发展。尤其是几首七言诗,如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石淙》等,已显示出七言律诗趋于成熟的迹象,为盛唐七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这些作品的形式特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唐诗体裁发展的历史轨迹。
四、初唐宫廷诗的风格流派
《全唐诗》第二卷所收录的帝王诗作,虽然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但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宫廷诗特色,同时又因个人气质和时代变迁而有所差异。深入分析这些诗作的风格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初唐诗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把握从宫廷诗到盛唐诗风的演变轨迹。
典雅富丽是初唐宫廷诗最显著的特征。这一风格在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诗中大量使用金玉、珠玑、霞霓等珍贵物象,配以"浮"、"藻"、"萦"、"缀"等精巧动词,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这种风格既源于南朝宫体诗的传统,又符合唐代宫廷展示权威与繁荣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初唐宫廷诗的富丽不同于六朝的浮艳,它更加注重气象的宏大与内涵的充实,如"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等句,在华丽辞藻下自有一种庄严气势。
写景精工是初唐宫廷诗的另一重要特色。帝王诗人们善于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展现了对形式美的高度敏感。李治《九月九日》中"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数句,通过"半影"与"全香"、"凋翠"与"散黄"的对比,勾勒出重阳时节丰富的自然景观。诗人观察细致入微,语言凝练准确,显示出高超的写实功力。这种精工细描的风格既受到六朝山水诗的影响,又为后来王维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语言运用上,初唐宫廷诗呈现出由骈俪向自然过渡的特点。李治早期的作品如《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仍保持较为严格的骈对结构,几乎句句对仗;而后期作品如《过温汤》则开始融入更多散句,语言更为流畅自然。这种变化在李显的诗中更为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虽为七言律体,但"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等句已显得活泼生动,减少了刻意雕琢的痕迹。这种语言风格的演变反映了初唐诗人逐渐摆脱六朝文风束缚,探索更为自由表达方式的过程。
从意象系统来看,初唐宫廷诗呈现出从传统象征到个性表达的转变。传统宫廷诗常用凤鸾、日月、珠宝等象征性意象来歌颂皇权与太平,如李治诗中频繁出现的"凤驾"、"龙楼"等语。而到了李显、李旦时期,诗人开始运用更多富有个人特色的意象,如《石淙》中"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等句,意象选择更为新颖独特。这种变化表明宫廷诗正从程式化写作向个性化创作发展。
在情感表达方面,初唐宫廷诗呈现出从公共表达到私人抒情的拓展。早期作品多侧重于庆典颂扬和礼仪功能,如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通篇洋溢着喜庆气氛;而后期作品则开始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如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中的离愁别绪。李显《幸秦始皇陵》更突破了宫廷诗的常规题材,对历史兴衰进行反思:"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这种情感与内容的丰富化,为宫廷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从诗歌体裁角度看,第二卷作品反映了初唐诗人对各种形式的探索。既有传统的五言古体,如李治《过温汤》;也有新兴的五言律体,如《九月九日》;还有七言诗和杂言体,如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几首柏梁体联句诗,展示了宫廷集体创作的独特形式。这种体裁上的多样性,表明初唐诗人正积极尝试不同的诗歌形式,为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做准备。
在风格流派方面,第二卷帝王诗虽同属宫廷诗系统,但已隐约可见不同取向。李治诗偏重典雅精工,代表宫廷诗的主流风格;李显诗更为活泼多样,显示出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李旦存诗虽少,但《石淙》中"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等句,已具雄浑之气。这些差异反映了初唐诗歌内部的丰富性,预示着后来盛唐各派的分流发展。
五、名家专论:李显与李旦的诗歌特色
作为《全唐诗》第二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各具特色,在初唐宫廷诗向盛唐诗风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两位帝王诗人的作品既延续了高宗时期的宫廷传统,又展现出新的艺术追求和个人风格,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做了铺垫。
李显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与李治诗作中庄重典雅的风格相比,李显更倾向于表现日常生活的趣味和个人的真实感受。《登骊山高顶寓目》开篇"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气势恢宏,但随后"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等句则转向对城市风貌的具体描绘,显示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这种从崇高向平实的转变,反映了初唐后期宫廷诗风的微妙变化。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中"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等句,语言活泼生动,意象清新自然,已初具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某些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李显诗作中历史意识的觉醒。《幸秦始皇陵》一诗通过对秦朝覆灭的反思,表达了深刻的历史洞见:"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诗人没有停留在对历史遗迹的表面描写,而是深入探讨了政治得失与文化存续的关系,显示出超越一般宫廷诗的思考深度。这种历史意识的融入,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
李显对诗歌形式的探索也值得关注。他现存的九首诗中,包括了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体裁,显示出对诗歌表现形式的广泛尝试。《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和《景龙四年正月五日...柏梁体联句》不仅记录了唐代宫廷唱和的风雅传统,也展现了七言诗在初唐时期的发展水平。这些联句诗中,虽然各人风格不一,但整体上语言流畅,对仗工整,表明七言诗已逐渐走向成熟。
相比之下,睿宗李旦的存诗更少,但《石淙》一首已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诗中"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等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嵩山景色,气势磅礴,意象奇崛。与李治、李显诗中的精致工巧不同,李旦的诗风更为刚健有力,已接近盛唐边塞诗的某些特征。这种风格的出现,预示着宫廷诗正从绮丽婉约向雄浑豪放的方向拓展。
李旦诗中表现出的山水情怀也值得注意。"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等句,不仅写出了嵩山的雄伟奇特,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由衷赞叹。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的手法,已具有盛唐山水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从文学史角度看,李旦的《石淙》与后来王维、李白等人的山水诗存在一定的承继关系。
从诗歌技巧看,李显和李旦都表现出了超越前人的驾驭能力。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中"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将季节变化与宫殿建筑巧妙结合,构思新颖;李旦《石淙》中"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对山水形态的刻画生动传神。这些诗句表明,初唐后期的宫廷诗人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描摹与歌颂,而是追求更为精妙的艺术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显和李旦诗中的宗教元素有所减弱,而现实关怀则有所增强。与李治诗中频繁出现的佛教意象不同,李显、李旦更关注现实世界和历史经验。这种变化可能与武则天时期佛教过度发展后的调整有关,也反映了初唐后期文化思潮的世俗化转向。诗歌从宗教象征向现实表达的回归,为盛唐时期更为丰富多样的诗歌题材开辟了道路。
六、唐诗的形式美学:第二卷的体裁艺术
《全唐诗》第二卷所收录的初唐帝王诗作,在诗歌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堪称唐代诗歌体裁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五言古诗到七言律体,从单篇创作到联句唱和,这些作品展示了初唐诗人对诗歌形式的积极探索和娴熟驾驭,为盛唐诗歌艺术的全面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言诗在本卷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初唐时期这一传统体裁的持续生命力。李治《过温汤》《九月九日》等作品,均为标准的五言八句或十二句式,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已是相当成熟的五律或五排。以《过温汤》为例:"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中两联对仗精工,声律和谐,仅个别字的平仄稍有出入,整体上已符合近体诗的基本规范。这种精练整齐的形式,特别适合表现宫廷生活的庄重与秩序,也便于诗人展示自己的语言技巧。
七言诗在本卷中的出现尤其值得关注,它标志着这一体裁在初唐时期的重要发展。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和《石淙》均为七言律诗,虽然在某些细节上还未完全定型,但总体上已具备七律的基本特征。《立春日游苑迎春》中"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开篇即气势恢宏,中间两联"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对仗工整,意象生动,显示出七言诗在表现宫廷富贵气象方面的独特优势。从文学史角度看,这些作品为杜甫、李商隐等人在盛唐、晚唐时期将七律推向艺术巅峰做了重要铺垫。
联句诗作为第二卷中的特殊形式,展现了唐代宫廷诗歌创作的集体性和社交性。《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和《景龙四年正月五日...柏梁体联句》均为君臣共同创作的产物,每人一句,连缀成篇。这种起源于汉代的柏梁体,在唐代宫廷中得到复兴和创新。从艺术角度看,联句诗要求参与者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下即时创作,既要考虑与前后的衔接,又要体现个人风格,是对诗人技巧和才华的极大考验。如"润色鸿业寄贤才,--李显/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等句,既保持了整体风格的统一,又展示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
杂言诗在第二卷中虽不多见,但已显示出形式上的灵活性。李治《守岁》一诗五、七言交错:"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花余凝地雪,条含暖吹分。"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式,特别适合表现岁时更替的流动感和诗人复杂的心绪变化。从文学发展角度看,杂言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诗体的严格界限,为后来李白等人的歌行体创作提供了借鉴。
从用韵方式看,第二卷诗作大多采用平声韵,营造出庄重舒缓的节奏感。如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通篇押微韵:"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平声韵的悠长平稳,与皇家婚礼的喜庆气氛相得益彰。少数作品如《七夕宴悬圃二首》其一押仄声韵:"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仄声韵的短促有力,则更适合表现牛郎织女相会的迫切与离别的惆怅。诗人根据内容需要灵活选择韵脚,显示出对诗歌音乐性的自觉追求。
对仗艺术在第二卷诗作中达到了高度成熟。诗人们不仅注重字面的工对,还追求意义的呼应和境界的开拓。李治《谒大慈恩寺》中"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以"日"对"月","万仞"对"千寻",不仅数字相称,而且意象互补,共同构建起佛寺的宏伟气象。李显《登骊山高顶寓目》中"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通过地理意象的对举,巧妙表现了长安形胜的政治文化意义。这种精妙的对仗艺术,是唐诗形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卷诗作在章法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宫廷应制诗多采用"起承转合"的严谨布局,如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首联点题,中二联铺陈场景,尾联寄寓祝愿。而抒情小诗则更为自由灵动,如《七夕宴悬圃二首》其二:"霓裳转云路,凤驾俨天潢。亏星凋夜靥,残月落朝璜。"四句之间跳跃性较大,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根据不同内容需要调整结构方式的做法,反映了初唐诗人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入理解。
七、意象系统研究:宫廷诗中的象征世界
《全唐诗》第二卷所收录的初唐帝王诗作,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意象系统,这些意象不仅是诗歌艺术的构成要素,也是理解唐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这些意象的来源、组合与演变,我们可以深入把握初唐宫廷诗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观。
龙凤意象在本卷诗作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符号。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开篇即云:"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以"龙楼"指代太子居所,暗示其未来的帝王身份。李显《登骊山高顶寓目》中"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则通过"凤阙"、"龙闱"等意象的并置,构建起完整的皇家空间象征系统。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修辞装饰,而是具有深刻政治含义的文化符号,它们的存在强化了诗歌的意识形态功能,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权力秩序的隐喻。
天文意象在第二卷诗作中同样丰富多样,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李治诗中频繁出现的"婺辉"(指女宿星)、"晓星"、"残月"等天文意象,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绘,也暗含了帝王承天受命的合法性论证。《七夕宴悬圃二首》中"璜亏夜月落,靥碎晓星残",将星月的变化与人间离别之情相联系,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李旦《石淙》中"□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则借用天文术语"紫宸"(北极星所在)来象征帝王居所,体现了将政治秩序宇宙化的思维方式。
佛教意象是李治诗作的显著特色,反映了初唐时期佛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中"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用一系列佛教特有物象构建起神圣庄严的寺庙空间。其中"法轮"象征佛法传播,"花盖"暗示佛国庄严,这些意象的运用既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尊崇,也展示了皇家对宗教资源的掌控。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李显、李旦时期,佛教意象明显减少,这可能与武则天退位后佛教势力受到一定抑制的历史背景有关。
自然意象在第二卷诗作中呈现出从装饰性向写实性转变的趋势。李治早期作品中的自然物象多为程式化描写,如"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中的"艳日"、"低星",主要起渲染气氛的作用;而后期作品如《过温汤》中"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观察和生动再现。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中"梅香柳色已矜夸"等句,更是将自然意象与个人感受紧密结合,标志着宫廷诗向抒情写实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
色彩意象的精心运用是第二卷诗作的突出特点。诗人们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李治《九月九日》中"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连续使用"净"、"翠"、"黄"等色彩意象,勾勒出重阳时节丰富的自然景观。李显《幸秦始皇陵》中"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则通过色彩的空缺暗示繁华逝去的苍凉。这种对色彩的敏感把握,反映了初唐诗人视觉体验的精细化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建筑意象构成了宫廷诗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元素。从"龙楼"、"凤阙"到"银榜"、"玉台",这些建筑意象不仅标明了诗歌发生的物理空间,也象征着权力结构的秩序与层次。李显《登骊山高顶寓目》中"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通过都城建筑的宏伟壮观,暗示了唐帝国的强盛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意象常与自然意象相互映衬,如"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将季节变化与宫殿建筑融为一体,创造出人文化成的艺术境界。
季节意象在第二卷诗作中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李治《守岁》通过"花余凝地雪,条含暖吹分。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等意象,精确捕捉了冬春交替时节的微妙变化。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则以"淑景偏临建始花"等句,表现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生机。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既反映了农业文明对自然节律的重视,也体现了唐代宫廷生活中岁时活动的丰富性。这些季节意象往往与具体的宫廷活动相结合,成为连接自然与文化的诗意纽带。
八、诗与唐代社会:宫廷诗的文化政治功能
《全唐诗》第二卷所收录的初唐帝王诗作,绝非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深深植根于唐代社会政治土壤中的文化实践。这些诗歌在初唐时期的宫廷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艺术表达的形式,也是政治沟通的媒介,更是文化权力的象征。通过考察这些诗作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诗在唐代社会中的实际功能与意义。
宫廷诗作为政治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唐国家礼仪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记录了一场盛大的皇家婚礼,诗中"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等描写,不仅是对场景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皇室威仪的公开展示。这类诗歌往往创作于重要典礼场合,通过文字的传播,将宫廷仪式的盛况传达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从而强化民众对皇权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应制诗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表演",其公共性远大于私人性。
诗歌唱和作为君臣互动的特殊形式,在初唐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功能。《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和《景龙四年正月五日...柏梁体联句》等作品,记录了帝王与大臣通过诗歌进行的文化交流。在这种活动中,诗歌才华成为政治身份的重要补充,文学能力与政治地位相互强化。上官婉儿(婕妤)作为女性能够参与这种高级别的文学活动,并留下"远惭班左愧游陪"的佳句,充分显示了诗歌在突破传统社会界限方面的特殊作用。
宫廷诗还是初唐文化政策的具体体现。李治、李显等帝王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有意引导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李治诗中融合佛教元素的做法,与他在位期间支持玄奘译经、修建大慈恩寺等文化政策相互呼应;李显对七言诗的倡导,则推动了这一诗体在唐代的普及与发展。帝王的文学趣味通过宫廷唱和、科举考试等多种渠道影响整个文坛,形成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效应。因此,第二卷中的帝王诗作不仅是个人才华的表现,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看,诗歌才能成为初唐士人进入权力中心的重要途径。第二卷中与帝王唱和的大臣如李峤、崔湜、上官婉儿等人,多以其文学才华获得重用。宗楚客"运筹帷幄荷时来"、郑愔"文江学海思济航"等诗句,既是对个人才能的展示,也是对帝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这种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安排,使得诗歌创作与仕途发展紧密相连,极大地刺激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宫廷诗还反映了初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景龙四年正月五日...柏梁体联句》最后一句由吐蕃使者明悉猎完成:"玉醴由来献寿觞",表明少数民族代表也能参与唐代宫廷的高雅文学活动。这种跨文化的诗歌交流,展现了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也为唐诗注入了多元化的艺术元素。通过诗歌这一媒介,唐代统治者不仅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政治联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从性别角度看,第二卷诗作中女性作者的参与值得特别关注。上官婉儿(婕妤)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著名才女,能够在帝王主持的宫廷唱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留下"帝歌难续仰昭回"(在《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中署名"上官婕妤")等诗句,反映了初唐时期上层女性在文化领域获得的有限但珍贵的话语空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皇室女性在《景龙四年正月五日...柏梁体联句》中的参与,也表明诗歌创作成为宫廷女性表现自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
宫廷诗与初唐教育制度的关系也不容忽视。第二卷诗作中体现的精湛艺术技巧,如严谨的格律、工整的对仗、丰富的用典等,均以系统的文学教育为基础。唐代宫廷设立的弘文馆、崇文馆等机构,不仅培养了大批文学人才,也维持了宫廷诗创作的高水准。李治《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中"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等句显示的佛学修养,李显《幸秦始皇陵》表现出的历史见识,都离不开完善的教育体系的支持。因此,这些宫廷诗作可视为唐代精英教育成果的艺术结晶。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第二卷诗作反映了初唐社会从战乱走向繁荣的变迁轨迹。李治早期作品中的富丽堂皇,象征着贞观之治后唐王朝的国力恢复;李显诗中增加的世俗情趣,则显示了社会稳定后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联句诗中流露出的轻松氛围,与唐初紧张的政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表明社会矛盾已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这些诗歌如同历史的晴雨表,微妙地记录着唐代社会的变迁与转型。
九、域外传播:初唐宫廷诗的文化影响力
《全唐诗》第二卷所收录的初唐帝王诗作,不仅在唐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其文化影响力还辐射至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宫廷诗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对当地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接受与变异现象。
初唐宫廷诗向朝鲜半岛的传播最为直接和深入。由于新罗与唐王朝的密切关系,大量唐代诗文通过使节往来传入朝鲜。李治、李显等帝王的诗作,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新罗文人重点学习的对象。8世纪中叶新罗诗人崔致远在唐求学期间,其创作就明显受到初唐宫廷诗风的影响。朝鲜王朝时期编纂的《东文选》中,可以清晰看到初唐宫廷诗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的影响痕迹。特别是宫廷应制诗的传统,在朝鲜王朝的官方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日本是接受初唐宫廷诗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地区。随着遣唐使的大规模派遣,唐代诗文大量传入日本。正仓院文书中的《王勃诗序》等文献,证明初唐文学作品很早就已东传。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编成)中,多位诗人的作品显示出对初唐宫廷诗的模仿,尤其在五言诗的格律和对仗方面。天皇宫廷中举行的诗宴活动,明显借鉴了唐代宫廷的唱和传统。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这类以节日为主题的诗作,对日本平安时代的七夕诗歌创作产生了示范作用。
在越南,初唐宫廷诗的影响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得以传播。唐代确立的以诗赋取士制度被越南各朝代所效仿,李治、李显等帝王诗作成为越南士子学习汉诗的重要范本。后黎朝时期的宫廷诗中,仍能看到初唐应制诗的影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性,越南对唐代诗歌的接受更具选择性,初唐宫廷诗中那些强调中央集权和帝王权威的内容,在越南文人笔下往往被弱化或本土化改造。
初唐宫廷诗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也值得关注。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唐诗写本,证明这些作品曾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吐蕃使者明悉猎能够参与唐代宫廷的诗宴并贡献佳句("玉醴由来献寿觞"),表明少数民族精英对汉诗的掌握已达到相当水平。这种跨文化的诗歌交流,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丰富了唐诗自身的表现手法。初唐宫廷诗中频繁出现的佛教元素,特别适合在信仰佛教的西域地区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传播内容看,初唐宫廷诗中那些形式精美、内容典雅的作品最受域外欢迎。李治《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等富有佛教色彩的诗作,在东亚佛教文化圈中广为流传;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等岁时题材的作品,则因其与农耕节令的密切关系而被周边民族借鉴。相比之下,那些具有强烈政治宣示性的应制诗,在域外的接受程度相对有限。这种选择性接受,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唐诗价值的差异化理解。
初唐宫廷诗在域外传播过程中也发生了各种变异和本土化改造。日本诗人往往淡化原诗中的政治隐喻,而强化其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朝鲜文人则可能将唐代宫廷意象替换为本国的类似物。在语言层面,由于汉语与当地语言的差异,诗歌的声律效果往往难以完全保留,促使诗人发展出适应本国语言特点的新形式。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得初唐宫廷诗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从传播媒介看,初唐宫廷诗的域外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官方使节的文化交流,如遣唐使、新罗留学生等;二是佛教僧侣的宗教活动,他们将诗文作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进行传播;三是商业往来中商人对文化产品的携带;四是战争和移民导致的人口流动。这些渠道共同构成了初唐诗歌向外传播的复杂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初唐宫廷诗在域外的接受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奈良和平安初期的日本对初唐诗风推崇备至,而到平安中期则更青睐盛中唐诗歌;朝鲜在高丽王朝前期仍重视初唐作品,后期则转向学习宋代诗文。这种变化反映了东亚各国文学趣味的内在发展逻辑,也说明初唐宫廷诗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历史过程。
初唐宫廷诗在20世纪以来的国际汉学研究中获得了新的关注。西方学者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初唐诗》等著作中,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全新解读,揭示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过渡性意义。日本学者如川合康三则从比较文学角度,探讨了初唐宫廷诗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这些跨国界、跨文化的研究,使初唐宫廷诗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媒介。
十、全唐诗第二卷的现代意义
《全唐诗》第二卷所收录的初唐帝王诗作,虽然创作于一千三百多年前,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人文教育和国际交流都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第二卷诗作为我们理解中国诗歌发展脉络提供了关键环节。初唐宫廷诗上承六朝余韵,下启盛唐新风,是古典诗歌艺术转型期的重要见证。李治、李显等人的创作实践,展示了诗歌如何从形式雕琢走向情景交融,从宫廷娱乐发展为情感表达。现代诗人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学习如何平衡形式与内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初唐诗人对七言诗的探索,为后来这一体裁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种艺术创新精神对当代诗歌创作仍有启发意义。
在文化认同构建方面,第二卷诗作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诗中表现的节日习俗(如《九月九日》中的重阳节、《七夕宴悬圃二首》中的七夕节)、礼仪制度(如《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中的婚礼仪式)、哲学观念(如佛教思想与儒家价值观的融合)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读这些诗作,现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精神特质,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基于经典的民族文化认同显得尤为珍贵。
从教育价值考量,第二卷诗作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优质资源。这些作品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思想深刻,非常适合用于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过温汤》《立春日游苑迎春》等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古典文学修养,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初唐宫廷诗中体现的严谨格律和精妙对仗,对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联句诗则展示了集体创作中的互动与配合,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启示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第二卷诗作可以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初唐宫廷诗曾在历史上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文化输出具有借鉴意义。诗中所表达的人类共通情感——如《七夕宴悬圃二首》中的爱情、《幸秦始皇陵》中的历史反思等,能够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引起各国读者的共鸣。通过翻译、研究和创意改编,这些古老诗作可以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新的作用。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第二卷诗作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比如,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初唐宫廷诗的格律特征;通过社会史视角考察诗歌创作与宫廷政治的关系;采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这些作品在东亚各国的接受与变异等。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也为这些诗作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如通过文本挖掘分析意象系统的构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还原唱和诗人群体的关系等。这些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唐诗本身的理解,也能为更广泛的人文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
在当代文艺创作方面,第二卷诗作可以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现代音乐家可以从《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等作品的节奏韵律中获得启发,创作具有古典韵味的新作品;舞蹈编导可以根据诗中的场景描写,复原或创新唐代宫廷舞蹈;视觉艺术家可以依据诗中的意象系统,设计富有诗意的视觉形象。近年来一些以唐诗为主题的舞台剧、影视作品和多媒体展览的成功,证明了古典诗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
对于个人精神生活而言,第二卷诗作提供了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宝贵资源。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谒大慈恩寺》中"超然物外心"的宁静、《守岁》中观察自然细微变化的闲适,都能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一方净土。诗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能够帮助现代人暂时摆脱功利思维,进入审美的、反思的精神状态。初唐宫廷诗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对生命体验的珍视,对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看,第二卷诗作蕴含着丰富的可开发资源。可以基于这些诗歌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以诗中意象为主题的文具、服饰、装饰品等;可以策划唐诗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带领游客寻访诗中的长安胜迹;可以开发多媒体互动展览,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初唐宫廷的诗意生活。这些创意转化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全唐诗》第二卷的现代意义最终体现在它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上。初唐宫廷诗本身就是一种在继承中创新的典范——它既尊重传统又勇于突破,既保持典雅又追求新变。在当今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尤其值得借鉴。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初唐诗人在南朝文学传统中开辟出唐诗新天地一样。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研读《全唐诗》第二卷最深刻的启示。
liutong 2025年于上海
第二卷
卷2_1【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卷2_2【七夕宴悬圃二首】
李治
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
璜亏夜月落,靥碎晓星残。谁能重操杼,纤手濯清澜。
霓裳转云路,凤驾俨天潢。亏星凋夜靥,残月落朝璜。
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
卷2_3【过温汤】
李治
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
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
眺听良无已,烟霞断续生。
卷2_4【九月九日】
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卷2_5【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李治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卷2_6【谒大慈恩寺】
李治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卷2_7【守岁】
李治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花余凝地雪,条含暖吹分。
绶吐芽犹嫩,冰□已镂津。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
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卷2_8【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
李治
屏欲除奢政返淳。(霍王以下和句亡)
卷2_9【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李显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卷2_10【登骊山高顶寓目】
李显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卷2_11【幸秦始皇陵】
李显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卷2_12【立春日游苑迎春】
李显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寒光犹恋甘泉树,
淑景偏临建始花。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卷2_13【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李显
润色鸿业寄贤才,--李显
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
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
职掌图籍滥蓬莱。--刘宪
两司谬忝谢钟裴,--崔湜
礼乐铨管效涓埃。--郑愔
陈师振旅清九垓,--赵彦昭
欣承顾问侍天杯。--李适
衔恩献寿柏梁台,--苏颋
黄缣青简奉康哉。--卢藏用
鲰生侍忝王枚,--李乂
右掖司言实不才。--马怀素
宗伯秩礼天地开,--薛稷
帝歌难续仰昭回。--宋之问
微臣捧日寒灰,--陆景初
远惭班左愧游陪。古--上官婕妤
卷2_14【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
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李显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
当态让辇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铨筦恩可忘。--崔湜
文江学海思济航,--郑愔
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
铸鼎开岳造明堂,--宗晋卿
玉醴由来献寿觞。知--明悉猎
卷2_15【石淙(太子时作)】
李显
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
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卷2_16【石淙(相王时作)】
李旦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地首地肺何曾拟,
天目天台倍觉惭。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