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第十二卷赏析:构建"君权神授"的意识形态
刘通
引言:全唐诗第十二卷的独特地位
《全唐诗》第十二卷作为这部宏伟诗歌总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收录了唐代郊庙歌辞这一特殊类型的诗歌作品。郊庙歌辞是唐代宫廷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乐章,具有鲜明的仪式性和政治文化内涵。与《全唐诗》其他卷次以个人创作为主的特点不同,第十二卷呈现的是集体性、功能性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唐代国家礼乐制度的完备与成熟。
这一卷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唐代政治文化、宗教信仰和礼制建设的直接见证。其中收录的武则天大享拜洛乐章尤为珍贵,展现了武周时期独特的政治文化符号与意识形态建构。通过这些庄严肃穆的祭祀乐章,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统治者如何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将政治权威神圣化、合法化,构建"君权神授"的意识形态。
第十二卷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虽然郊庙歌辞受到固定形式和礼仪功能的限制,但唐代诗人们仍能在严格的规范中展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这些作品结构严谨,辞藻华美,音律和谐,体现了唐代诗歌在形式美上的高度成就。同时,它们也是研究唐代音乐与诗歌关系的重要材料,展现了"声诗"这一特殊诗歌类型的艺术特征。
一、唐诗的历史地位
《全唐诗》第十二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代表了唐代诗歌与国家礼制深度结合的典范,展现了诗歌在唐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与崇高地位。
从历史纵向来看,唐代郊庙歌辞继承了《诗经》中"颂"的传统,又融合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乐府诗的发展成果,形成了兼具古典庄严与时代特色的新型祭祀诗歌。在《诗经》三分法中,"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的庙堂乐章,而唐代的郊庙歌辞正是这一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不同的是,唐代诗人将更为丰富的修辞技巧和更为严整的格律形式注入这一古老传统中,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从横向比较看,第十二卷中的作品与唐代其他类型的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与自由抒情的山水田园诗、豪放奔放的边塞诗、婉约细腻的闺怨诗不同,郊庙歌辞以其庄重肃穆的格调、严谨规整的形式、宏大崇高的主题,构成了唐代诗歌光谱中不可或缺的一端。它们代表了唐代诗歌与政治权力、国家意识形态最为紧密的结合,展现了诗歌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顶层位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二卷中收录的武则天时期的大享拜洛乐章,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武则天通过礼乐建设确立其政治合法性的努力,也展现了女性统治者对传统祭祀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其中对"坤德"的强调、对女性神灵的尊崇,都突破了传统郊庙歌辞的性别框架,为这一古老诗歌类型注入了新的元素。
从诗歌发展史来看,第十二卷的作品代表了格律诗在庙堂音乐中的成熟运用。无论是四言、五言还是七言,这些作品都显示出唐代诗人在形式技巧上的高度掌控能力。它们与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发展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格律最为严整、形式最为精美的时代典范。
二、名家专论篇
《全唐诗》第十二卷虽以郊庙歌辞为主,不突出个人创作特色,但其中仍不乏名家之作,体现了不同诗人在这一特定体裁中的艺术探索与风格呈现。
卢从愿的《祭汾阴乐章·太簇角》以"坤元载物,阳乐发生"开篇,典型地体现了其诗歌创作中"气象宏大,措辞典雅"的特点。作为唐玄宗时期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家,卢从愿深谙礼乐之道,他的这首祭祀乐章结构严谨,意象庄重,通过"列俎棋布,方坛砥平"等具体场景的描绘,将祭祀场面的肃穆井然生动呈现。最后"神歆禋祀,后德惟明"一句,既完成了祭祀主题的表达,又巧妙地颂扬了当朝统治者的德政,显示了卢从愿在政治与艺术之间把握平衡的高超能力。
韩休的《祭汾阴乐章·南吕羽》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韩休以直言敢谏著称,其诗风也偏向简练质朴。这首"於穆濬哲,维清缉熙"开篇的乐章,语言洁净洗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自有一种庄严清正之气。"涤濯静嘉,馨香在兹"等句,通过简洁的意象传达出祭祀的虔诚氛围,体现了韩休"清正刚直"的人格特质在诗歌中的投射。
苏颋的《祭汾阴乐章·寿和》则显示出这位"燕许大手笔"在庙堂文学中的卓越才能。"礼物斯具,乐章乃陈"开篇即点明祭祀场景,随后"谁其作主,皇考圣真"将祭祀对象崇高化,最后"窅然汾上,厚泽如春"以景结情,将政治寓意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全诗既有礼仪文学的规范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形象表达,体现了苏颋作为盛唐时期重要文学家的综合素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武则天时期的一组大享拜洛乐章。这些作品虽未署名,但作为武周时期国家祭祀的重要文献,反映了武则天本人的文化理念和政治意图。如《显和(拜洛)》中"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表面自谦,实则强调女性统治者"坤仪"的合法地位;《昭和》中"舒阴致养,合大资生"则突出了"阴"的创生力量,颠覆了传统祭祀文学中的阳刚主导倾向。这些乐章可视为武则天通过文学建构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力证据,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政治史价值。
崔玄童的《祭汾阴乐章·肃和》则体现了盛唐时期祭祀乐章的艺术成熟。"聿修严配,展事禋宗"开篇即确立庄严基调,"祥符宝鼎,礼备黄琮"通过礼器意象强化祭祀氛围,最后"介兹景福,永永无穷"表达祝福,结构完整,意象精美,显示了盛唐庙堂文学"既典且丽"的审美特征。
三、《全唐诗》的编纂与流传
《全唐诗》第十二卷的编纂与流传过程,是这部诗歌总集形成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清代学者对唐代郊庙歌辞这一特殊文学类型的整理与认识。
《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始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人组成的编修班子主持完成。在整理第十二卷内容时,编者主要依据了《旧唐书·音乐志》、《乐府诗集》等前代文献中收录的唐代郊庙歌辞。这些作品原本是配合特定礼仪场合演奏的乐章,多数附有明确的仪式用途说明,如"祭方丘乐章"、"祭汾阴乐章"等。编者按照唐代礼乐活动的类别和性质进行了系统编排,使第十二卷成为专门收录庙堂祭祀乐章的单元。
从文献来源看,第十二卷的内容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武则天时期的作品保存相对完整,如"武后大享拜洛乐章"系列,这可能与武周时期特别重视礼乐建设并系统记录有关;二是盛唐时期的祭祀乐章最为丰富,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家礼制的高度发达;三是部分作品存在残缺情况,如《咸和》中注明"下一句逸",显示了文献流传过程中的缺失。
在编排体例上,第十二卷采取了按祭祀对象和乐章性质分类的顺序。首先是祭地祇的"祭方丘乐章",其次是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武后大享拜洛乐章",然后是"祭汾阴乐章"、"禅社首乐章"等各类祭祀活动使用的乐章。这种编排既考虑了时间因素,又兼顾了礼仪性质,体现了清代学者对唐代礼乐制度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二卷中部分作品标注了作者姓名,如卢从愿、韩休、苏颋等人的《祭汾阴乐章》,但更多作品则以"郊庙歌辞"的集体名义收录。这种情况反映了郊庙歌辞创作的特殊性——它们往往是奉敕而作的集体创作成果,个人色彩相对淡化。编者在处理这类作品时,尽可能考证作者信息,但对无法确定的部分则保持原貌,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全唐诗》第十二卷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相对稳定,较少出现其他卷次那样的版本差异。这一方面因为郊庙歌辞多收录于官方文献,传承系统较为清晰;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类作品的政治敏感性较低,较少受到后世编者的改动。不过,现代学者通过比对《乐府诗集》、《唐会要》等文献,仍发现了一些文字差异和编排顺序上的不同,这些都为深入研究唐代郊庙歌辞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从接受史角度看,第十二卷的内容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功能转变。在唐代,这些作品首先是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宋元时期,它们主要作为礼乐制度的文献被研究;而到了明清以后,随着《全唐诗》的编纂和流传,它们的文学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今天,我们既能从文学艺术角度欣赏这些作品的辞藻和韵律,又能通过它们窥见唐代国家礼制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丰富内涵。
四、风格流派
《全唐诗》第十二卷所收录的郊庙歌辞,作为一类特殊的诗歌类型,呈现出鲜明的整体风格特征,同时在唐代不同时期和不同作者笔下,又展现出一定的流派差异和演变轨迹。
从整体风格来看,第十二卷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庄严典重、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如《祭方丘乐章·肃和》中"至矣坤德,皇哉地祇。开元统纽,合大承规"等句,四言句式简洁有力,用词典雅庄重,体现了祭祀文学对"雅正"风格的追求。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郊庙歌辞特殊的社会功能——它们是国家祭祀仪式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沟通人神、颂扬德政、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语言风格上必须与祭祀场合的庄严氛围相符合。
在统一的庙堂风格之下,第十二卷作品又因时代背景和祭祀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初唐时期的作品如《祭方丘乐章》系列,风格相对古朴,形式上多采用四言,明显受到《诗经》"颂"体影响,如"至矣坤德,皇哉地祇"等句,简练肃穆,体现了唐初礼乐制度恢复期的特点。而武则天时期的《大享拜洛乐章》则显示出更多的创新色彩,七言句式增多,如"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语言更为华美,意象更为丰富,反映了武周时期礼乐建设的革新倾向。
盛唐时期的作品如《祭汾阴乐章》系列,则代表了唐代郊庙歌辞艺术的成熟形态。这些作品在保持庄严基调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性的表达,如苏颋《寿和》中"窅然汾上,厚泽如春",将政治颂扬与自然意象巧妙结合,达到了"既典且丽"的艺术境界。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也更为多样,四言、五言、七言并存,显示了盛唐诗歌艺术繁荣对庙堂文学的影响。
从流派角度看,第十二卷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祭祀乐章,如《祭方丘乐章》、《祭神州乐章》等,延续了古代祭祀文学的传统,风格最为庄重古朴;二是政治性较强的特殊仪式乐章,如《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色彩,风格上更为华丽张扬;三是地方性祭祀乐章,如《祭汾阴乐章》,在保持庙堂文学基本风格的同时,融入了一定的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享龙池乐章》系列,如蔡孚的第二章"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卢怀慎的第四章"代邸东南龙跃泉,清漪碧浪远浮天"等,这些作品虽属庙堂乐章,但描写对象是具体的祥瑞景观,因此在庄严中多了几分生动描绘,形成了介于祭祀文学和景物诗之间的独特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第十二卷作品普遍运用了赋的铺陈手法,如《蜡百神乐章·肃和》中"绮币霞舒,瑞珪虹起",通过物象的堆砌营造富丽堂皇的祭祀氛围;同时也善用比兴,如《禅社首乐章·顺和》"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以自然之道喻指政治德行,体现了唐代庙堂文学对传统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音律方面,这些作品原本都是配乐演唱的乐章,因此特别注重声韵的和谐流畅。如《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堂献瑶篚,庭敷璆县。礼备其容,乐和其变",平仄协调,韵脚严整,即使脱离音乐,仍能感受到其音律之美。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反映了唐代诗歌在声律艺术上的普遍成就。
五、名家专论
《全唐诗》第十二卷虽以功能性、集体性的郊庙歌辞为主,但其中署名的几位唐代名家的作品,仍然值得特别关注。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庙堂文学的共同特征,又折射出诗人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卢从愿的《祭汾阴乐章·太簇角》是第十二卷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卢从愿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刑部尚书,以文学才华著称,与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他的这首祭祀乐章以"坤元载物,阳乐发生"开篇,将大地孕育万物的自然力量与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并置,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播殖资始,品汇咸亨"二句,既指自然万物的生长繁茂,又暗喻政治清明的社会景象,展现了卢从愿善于将政治寓意融入自然意象的艺术手法。最后"神歆禋祀,后德惟明"点明祭祀目的,将神灵享祭与颂扬君主德行巧妙结合,显示了庙堂文学的政治功能。全诗四言八句,结构严谨,用词典雅,体现了卢从愿作为朝廷重臣兼文学家的双重素养。
韩休的《祭汾阴乐章·南吕羽》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韩休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直臣,以刚正不阿著称,其诗风也偏向简练质朴。这首"於穆濬哲,维清缉熙"开篇的乐章,语言洁净洗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肃事昭配,永言孝思"二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祭祀的核心意义——肃穆地举行仪式,永远铭记孝道。韩休的诗歌如同他的为官风格一样,直来直去,不事雕琢,却自有一种庄严清正之气。"涤濯静嘉,馨香在兹"通过简洁的意象传达出祭祀的虔诚氛围,"神之听之,用受福釐"则直接表达了祈求神灵赐福的愿望。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在众多辞藻华丽的郊庙歌辞中显得尤为独特。
苏颋的《祭汾阴乐章·寿和》代表了盛唐时期庙堂文学的高度成就。苏颋作为"燕许大手笔"之一,其文章以典丽宏赡著称,这首诗也体现了类似特点。"礼物斯具,乐章乃陈"开篇即点明祭祀场景,语言简洁而庄重。"谁其作主,皇考圣真"将祭祀对象崇高化,体现了对先王的尊崇。"对越在天,圣明佐神"二句,巧妙地将现实君主与天神并提,暗示其统治的神圣合法性,展现了苏颋善于处理政治主题的艺术手腕。最后"窅然汾上,厚泽如春"以景结情,将政治寓意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既符合祭祀乐章的要求,又不失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显示了苏颋高超的艺术平衡能力。
崔玄童的《祭汾阴乐章·肃和》是另一首值得关注的盛唐作品。"聿修严配,展事禋宗"开篇即确立庄严基调,显示了祭祀的郑重其事。"祥符宝鼎,礼备黄琮"通过礼器意象强化祭祀氛围,宝鼎和黄琮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和虔诚。"祝词以信,明德惟聪"强调了祝祷的真诚和德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态度。最后"介兹景福,永永无穷"表达祝福,结构完整。全诗语言精练,意象精美,既遵循了祭祀文学的规范,又展现了诗歌的艺术性,代表了盛唐时期官方文学的成熟风格。
蒋挺的《祭汾阴乐章·凯安》则以欢庆祥和为主题,与其他祭祀乐章的庄严肃穆形成对比。"维岁之吉,维辰之良"开篇即营造吉祥氛围,"圣君绂冕,肃事坛场"描绘了君主亲临祭祀的庄严场景。"大礼已备,大乐斯张"二句,节奏明快,表达了礼乐完备的喜悦之情。最后"神其醉止,降福无疆"想象神灵陶醉于祭祀之中而赐福人间,意象生动,富有想象力。蒋挺的这首诗显示了祭祀活动中除了庄严虔诚的一面,还有欢庆感恩的一面,丰富了我们对唐代国家祭祀的认识。
六、唐诗的形式美学
《全唐诗》第十二卷所载郊庙歌辞在形式美学方面呈现出高度的艺术成就,这些用于国家祭祀场合的乐章,在格律、结构、修辞等方面都达到了唐代诗歌形式美的典范水平。
从诗体形式来看,本卷作品主要采用四言、五言和七言三种体式,各具特色。四言体如《祭方丘乐章·肃和》"至矣坤德,皇哉地祇",继承了《诗经》"颂"体的传统,句式简古庄严,节奏平稳凝重,特别适合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五言体如《武后大享拜洛乐章·显和》"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则吸收了汉魏以来五言诗的优长,在保持庄重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流畅感。七言体如《享龙池乐章·第二章》"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则更具铺陈舒展的特点,适合描写具体的祥瑞景象和祭祀场面。
在篇章结构上,这些郊庙歌辞大多遵循"起承转合"的古典模式。如《祭汾阴乐章·太簇角》以"坤元载物,阳乐发生"起兴,点明祭祀的宇宙意义;"播殖资始,品汇咸亨"承接上文,阐述万物生长的景象;"列俎棋布,方坛砥平"转入具体祭祀场景的描绘;最后"神歆禋祀,后德惟明"归结到颂扬君德的宗旨,结构完整严密。这种严谨的结构安排,既符合祭祀仪式的程序要求,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诗歌形式的精心经营。
声韵艺术方面,这些原本配乐演唱的乐章尤其讲究音律的和谐优美。通过分析《禅社首乐章·顺和》"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我们可以发现其平仄交替有致,韵脚严整统一,即使脱离音乐伴奏,仅从文字本身也能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往往根据不同的祭祀场合和情感表达需要,采用不同的韵部和声调,如祭地多用阳平声韵表现厚重感,祭天则多用阴平声韵表现高远感,显示了唐代诗人对声韵表情功能的深入理解。
修辞手法上,本卷作品广泛运用了对偶、用典、比喻等技巧。《祭神州乐章·舒和》中"坤道降祥和庶品,灵心载德厚群生"是典型的工对,不仅词性相对,意义相关,而且平仄相谐,体现了唐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用典方面,《释奠武成王乐章·迎神》"卜畋不从,兆发非熊"化用了周文王遇姜尚的典故,既彰显了文化传承,又增加了文本的厚重感。比喻手法如《享龙池乐章·第八章》"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将龙池中的景物比作历史典故中的祥瑞,既形象生动,又暗含颂圣之意。
语言风格上,这些作品普遍采用典雅华丽的庙堂语言,大量使用"瑶篚"、"璆县"、"琮玉"等礼器名称和"禋祀"、"昭配"、"肃事"等祭祀术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诗歌语汇系统。与此同时,诗人们也注重在规范中求变化,在庄严中见灵动,如《享龙池乐章·第十章》"始看鱼跃方成海,即睹龙飞利在天",将动态意象引入庄重的颂圣语境,使诗歌在保持庙堂风格的同时不失生机与活力。
七、意象系统研究
《全唐诗》第十二卷郊庙歌辞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有序的意象系统,这些意象既有对传统祭祀文化的继承,又融入了唐代特有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自然意象是这一系统中的基础层面。祭祀天地的性质决定了这些诗歌中大量出现"坤元"、"日域"、"月竁"、"三极"、"四溟"等宇宙自然意象。如《祭方丘乐章·顺和》"坤厚载物,德柔垂祉。九域咸雍,四溟为纪",通过大地、海洋等宏大意象,构建起祭祀场合所需的崇高氛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自然意象往往被人格化和道德化,"坤德"、"柔德"等概念将自然属性与伦理价值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
礼器意象构成了另一个重要层面。"瑚簋"、"俎豆"、"琮玉"、"宝鼎"等祭祀用具在诗中频繁出现,如《祭太社乐章·雍和》"絜粢登俎,醇牺入馈",这些意象不仅具体描绘了祭祀场景,更象征着礼乐文明的传承和统治秩序的稳固。在《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堂献瑶篚,庭敷璆县"中,礼器意象的华美描绘还体现了唐代物质文化的繁荣和审美趣味的精致化。
神灵意象则是最具祭祀特色的部分。诗中既有"皇祇"、"地祇"等传统神祇,也有"先农"、"先蚕"等具有农业文明特色的祭祀对象,还有"文宣王"(孔子)、"武成王"(姜尚)等人格神。《蜡百神乐章·肃和》"百禩垂裕,万灵荐祉"中的"百神"、"万灵"概念,展现了唐代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武则天时期的《大享拜洛乐章》中还出现了具有女性特质的"坤仪"、"阴德"等神灵意象,反映了武周政权对传统祭祀文化的改造。
祥瑞意象在《享龙池乐章》系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神马"、"龙龟"、"圣泉"、"鱼跃"、"龙飞"等意象,如《享龙池乐章·第二章》"神马龙龟涌圣泉"、《享龙池乐章·第十章》"始看鱼跃方成海,即睹龙飞利在天",既是对具体祥瑞景象的描绘,又是对政权合法性的象征性表达。这些意象往往与历史传说和谶纬思想相关联,构成了唐代政治文化特有的符号系统。
数字意象在祭祀诗歌中也具有特殊意义。"三清"、"六典"、"九宫"、"百礼"、"千官"等数字词语,如《祭神州乐章·肃和》"露絜三清,风调六变"、《武后大享拜洛乐章·禋和》"百礼崇容,千官肃事",不仅具有计量功能,更承载着宇宙秩序和礼制规范的文化内涵。这些数字意象多源于《周易》等经典,体现了唐代官方思想对传统数术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时空意象则构建了祭祀活动的宇宙图式。"汾上"、"汾阴"、"洛滨"等具体地点与"四时"、"万载"、"永永"等时间概念相结合,如《祭汾阴乐章·寿和》"窅然汾上,厚泽如春"、《释奠文宣王乐章·承和》"亿龄规法,万载嗣禋",形成了贯通天人的神圣时空场域。这种意象组合既赋予了祭祀活动以宇宙意义,又将抽象的神灵观念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环境中。
八、诗与唐代社会
《全唐诗》第十二卷所收郊庙歌辞与唐代社会政治、宗教礼俗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产物,更是观察唐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窗口。
从政治维度看,这些祭祀乐章是国家权力展示和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工具。武则天时期的《大享拜洛乐章》系列尤为典型,其中《昭和》"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将武周政权纳入正统传承谱系,《显和》"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则强调女皇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通过这些祭祀诗歌,武则天不仅强化了自己的政治权威,还建立了一套以"坤德"、"阴仪"为中心的女性统治话语体系,对传统性别化的政治符号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礼制建设方面,这些作品反映了唐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从《祭方丘乐章》到《祭神州乐章》,从《享先农乐章》到《享先蚕乐章》,不同的祭祀对象对应着不同的诗歌内容和风格,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功能各异的礼乐系统。如《蜡百神乐章·舒和》"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方域武功成",将文化建构与武力征服并提,体现了唐代"文治武功"并重的治国理念。这些祭祀活动及其配套诗歌,既是统治秩序的象征性表达,也是整合地方信仰、构建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
宗教文化层面,第十二卷作品展现了唐代官方信仰的多元融合特征。《祭方丘乐章》代表传统的天地祭祀,《释奠文宣王乐章》体现儒家先师崇拜,《禅社首乐章》则带有道教色彩,而《武后大享拜洛乐章》中还能看到佛教用语的影响。这种多元共存的状态,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包容,也显示了统治者对不同宗教资源的灵活运用。如《享先蚕乐章·永和》"芳春开令序,韶苑畅和风",将蚕桑生产这一经济活动神圣化,体现了官方对民生问题的宗教性关照。
社会功能上,这些郊庙歌辞不仅服务于皇室和官僚精英,也对普通民众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一般百姓无法直接参与高规格的国家祭祀,但通过地方官员的传达和乐工的表演,这些作品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模式得以向下渗透。《祭太社乐章·雍和》"美报崇本,严恭展事"倡导的报本反始思想,《享先农乐章·舒和》"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表达的农业祈求,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信仰实践息息相关。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这些由国家主导的祭祀诗歌还承担着教化民众、整齐风俗的功能。《释奠文宣王乐章·承和》"万国以贞光上嗣,三善茂德表重轮",将儒家伦理价值融入庄严的祭祀语境,通过仪式化的艺术形式强化其感召力。《祭神州乐章·送神》"神州阴祀,洪恩广济。草树沾和,飞沉沐惠",则构建了一个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为唐代社会提供了精神指引和文化凝聚力。
九、域外传播
《全唐诗》第十二卷所载郊庙歌辞作为唐代官方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不仅限于帝国疆域之内,还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至东亚各国,成为中华礼乐文明对外辐射的典型代表。
在朝鲜半岛,唐代祭祀乐章的影响尤为显著。新罗时期派遣大量留学生入唐学习,其中就包括对唐朝礼乐制度的系统借鉴。《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效仿唐朝建立社稷、先农等祭祀制度,其仪式中很可能使用了改编自唐代郊庙歌辞的乐章。高丽王朝时期编纂的《高丽史·乐志》中保存的多首"祭乐",在体例、用语和主题上都与《全唐诗》第十二卷的作品高度相似,如"皇矣神德,至哉玄造"等句式,明显脱胎于唐代"至矣坤德,皇哉地祇"的表达模式。朝鲜世宗时期创制的《保太平》、《定大业》等朝会乐章,虽然内容上本土化特征明显,但在艺术形式和礼仪功能上仍可视为唐代郊庙歌辞的跨文化延续。
日本对唐代祭祀乐章的吸收更为系统全面。奈良和平安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礼乐制度,《大唐开元礼》等典籍被带回日本作为制定本国礼仪的蓝本。《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延历十四年(795年)举行的南郊祀天仪式,其程序与唐代祭天礼高度一致,使用的乐章如"神降祯祥,天皇膺宝历"等,明显受到唐代郊庙歌辞的影响。日本宫廷雅乐中保存的《五常乐》、《太平乐》等曲目,虽然经过本土化改造,但在歌词结构、意象系统和颂圣主题上仍保留着唐代祭祀乐章的深刻印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神道教仪式中也融入了部分唐代祭祀文学元素,如《延喜式》记载的祝词中"天津日継の高御座"等表述,与唐代"皇哉地祇"等神圣称谓有着相似的语言逻辑。
在越南,唐代郊庙歌辞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唐朝在安南都护府时期直接推行的礼乐教化,二是后来各王朝主动对中华礼乐制度的学习借鉴。黎朝和阮朝宫廷礼仪中使用的"郊天乐章"、"社稷乐章"等,如"皇天上帝,监观四方"等歌词,明显借鉴了唐代祭祀文学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大越史记全书》记载的祭祀仪式程序,也与《大唐开元礼》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越南对唐代礼乐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唐代郊庙歌辞的域外传播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一是上层路线,主要通过官方使节往来和留学生教育实现;二是系统性,往往整套礼乐制度连带诗歌文本一起传播;三是本土化,各国在吸收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政治需要进行调整改造。如日本将唐代祭祀乐章与本土神话结合,朝鲜则强化其中儒家伦理元素,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在东亚世界的灵活适应性。
从传播效果看,这些源自唐代的祭祀诗歌不仅丰富了各国的文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共享的礼乐文化圈,为东亚世界提供了共通的政治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念。《全唐诗》第十二卷中的"神歆禋祀,后德惟明"等表述,在朝鲜变为"君德清明,神人协和",在日本化为"天皇明德,神祇降福",虽然具体表述各异,但其背后的政治理念和宇宙观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共鸣,正是唐代郊庙歌辞域外传播的最重要意义所在。
十、全唐诗的现代意义
《全唐诗》第十二卷所载郊庙歌辞,虽然创作于千余年前的唐代,但对当代读者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古老而庄严的祭祀乐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重要窗口,也为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第十二卷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礼乐制度和祭祀文化的珍贵信息。如《祭方丘乐章》系列对祭地仪式的详细描述,《享先农乐章》对农耕祭祀的记载,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礼俗的第一手材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些文本为我们重建传统礼乐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当代一些旨在复兴中华传统礼仪的实践,如祭孔大典、清明公祭等,其仪式设计和祝祷文本都不同程度地参考了唐代郊庙歌辞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文学艺术方面,这些作品展示了诗歌在庄严场合的独特表现力。虽然现代诗歌已经远离了祭祀功能,但唐代郊庙歌辞中那种崇高肃穆的美学风格、精炼典雅的语言艺术、严谨和谐的形式结构,仍然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处理重大主题和集体情感时,如何既保持艺术的个性又表达群体的心声,唐代诗人们在这些功能性诗歌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如《禅社首乐章·太和》"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的宏大叙事,对当代主旋律文学创作仍具有参考价值。
在思想价值层面,这些祭祀诗歌中蕴含的"敬天法祖"、"报本反始"等观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态度。《祭神州乐章·舒和》"坤道降祥和庶品,灵心载德厚群生"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与当代生态文明的追求不谋而合;《享先蚕乐章·永和》"惟灵申广祐,利物表神功"对劳动和生产的神圣化,也为我们思考现代科技文明与传统价值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这些古老诗歌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忘记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与感恩。
从跨文化交流角度看,唐代郊庙歌辞在东亚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历史借鉴。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接受和本土化,关键在于它们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承载着普遍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追求。《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明德惟馨,蘋蘩可荐"强调的道德芬芳,《祭汾阴乐章·肃和》"祝词以信,明德惟聪"倡导的诚信精神,都是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人类共同价值。这提示我们,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元素,才能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学术研究方面,第十二卷作品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文献学者可以考辨其文本流传,语言学者可以分析其用韵规律,音乐学者可以推想其演唱方式,宗教学者可以解读其信仰内涵,社会学者可以探究其功能意义。这种多维度的研究价值,使《全唐诗》中的郊庙歌辞成为连接古代文学与现代学术的重要桥梁。特别是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对这些诗歌进行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可能会发现更多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触及的文化信息和艺术规律。
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这些古老的祭祀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熏陶和审美陶冶。虽然其语言和内容与当代生活有一定距离,但正是这种距离感让我们能够跳出日常思维,感受汉语诗歌最为庄严肃穆的一面。《全唐诗》第十二卷中的作品,以其特有的崇高感和仪式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社会浮躁和碎片化的精神资源。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诗歌文本,或许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建立与传统的联系,找到文化认同的根基。
liutong 2025年于上海
卷12_2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肃和】
至矣坤德,皇哉地祇。开元统纽,合大承规。
九宫肃列,六典相仪。永言配命,长保无亏。
卷12_4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舒和】
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
一德惟宁两仪泰,三才保合四时邕。
卷12_6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昭和】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奉承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卷12_8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咸和】
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灵眷遥行秘躅,
嘉贶荐委殊珍。肃礼恭禋载展,翘襟邈志逾殷。
方期交际悬应。(下一句逸)
卷12_10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显和(拜洛)】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祇。
卷12_12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昭和】
舒阴致养,合大资生。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升歌荐序,垂币翘诚。虹开玉照,凤引金声。
卷12_14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齐和】
沈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
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鏚武威扬。
卷12_16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禋和】
百礼崇容,千官肃事。灵降无兆,神凝有粹。
奠享咸周,威仪毕备。奏夏登列,歌雍彻肆。
卷12_18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归和】
言旋云洞兮蹑烟途,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卷12_20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顺和】
坤厚载物,德柔垂祉。九域咸雍,四溟为纪。
敬因良节,虔修阴祀。广乐式张,灵其降止。
卷12_22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顺和】
乐备金石,礼光尊俎。大享爰终,洪休是举。
雨零感节,云飞应序。缨绂载辞,皇灵具举。
卷12_24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簇角】
卢从愿
坤元载物,阳乐发生。播殖资始,品汇咸亨。
列俎棋布,方坛砥平。神歆禋祀,后德惟明。
卷12_26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南吕羽】
韩休
於穆濬哲,维清缉熙。肃事昭配,永言孝思。
涤濯静嘉,馨香在兹。神之听之,用受福釐。
卷12_28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肃和】
崔玄童
聿修严配,展事禋宗。祥符宝鼎,礼备黄琮。
祝词以信,明德惟聪。介兹景福,永永无穷。
卷12_30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寿和】
苏颋
礼物斯具,乐章乃陈。谁其作主,皇考圣真。
对越在天,圣明佐神。窅然汾上,厚泽如春。
卷12_32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凯安】
蒋挺
维岁之吉,维辰之良。圣君绂冕,肃事坛场。
大礼已备,大乐斯张。神其醉止,降福无疆。
卷12_34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顺和】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
卷12_36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肃和】
黄祇是祗,我其夙夜。寅畏诚絜,匪遑宁舍。
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卷12_38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寿和】
惟以明发,有怀载殷。乐盈而反,礼顺其禋。
立清以献,荐欲是亲。于穆不已,裒对斯臻。
卷12_40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太和】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序,享神配极。
卷12_42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肃和】
大矣坤仪,至哉神县。包含日域,牢笼月竁。
露絜三清,风调六变。皇祇介祉,式歆恭荐。
卷12_44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舒和】
坤道降祥和庶品,灵心载德厚群生。
水土既调三极泰,文武毕备九区平。
卷12_46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送神】
神州阴祀,洪恩广济。草树沾和,飞沉沐惠。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送乐有章,灵轩其逝。
卷12_48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雍和】
美报崇本,严恭展事。受露疏坛,承风启地。
絜粢登俎,醇牺入馈。介福远流,群生毕遂。
卷12_50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迎神】
烈山有子,后土有臣。播种百谷,济育兆人。
春官缉礼,宗伯司禋。戊为吉日,迎享兹辰。
卷12_52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肃和】
序迫岁阴,日躔星纪。爰稽茂典,聿崇清祀。
绮币霞舒,瑞珪虹起。百禩垂裕,万灵荐祉。
卷12_54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舒和】
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方域武功成。
瑶弦自乐乾坤泰,玉戚长欢区宇宁。
卷12_56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送神】
十旬欢洽,一日祠终。澄彝拂俎,报德酬功。
虑虔容肃,礼缛仪丰。神其降祉,整驭随风。
卷12_58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肃和】
樽彝既列,瑚簋方荐。歌工载登,币礼斯奠。
肃肃享祀,颙颙缨弁。神之听之,福流寰县。
卷12_60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舒和】
羽籥低昂文缀已,干戚蹈厉武行初。
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
卷12_62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永和】
芳春开令序,韶苑畅和风。惟灵申广祐,利物表神功。
绮会周天宇,黼黻藻寰中。庶几承庆节,歆奠下帷宫。
卷12_64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展敬】
霞庄列宝卫,云集动和声。金卮荐绮席,玉币委芳庭。
因心罄丹款,先己励苍生。所冀延明福,于兹享至诚。
卷12_66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昭庆】
仙坛礼既毕,神驾俨将升。伫属深祥起,方期庶绩凝。
虔诚资宇内,务本勖黎蒸。灵心昭备享,率土洽休征。
卷12_68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承和】
万国以贞光上嗣,三善茂德表重轮。
视膳寝门尊要道,高辟崇贤引正人。
卷12_70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
堂献瑶篚,庭敷璆县。礼备其容,乐和其变。
肃肃亲享,雍雍执奠。明德惟馨,蘋蘩可荐。
卷12_72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迎神】
通吴表圣,问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贤人。
亿龄规法,万载嗣禋。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卷12_74 【郊庙歌辞·释奠武成王乐章·迎神】
卜畋不从,兆发非熊。乃倾荒政,爰佐一戎。
盛烈载垂,命祀惟崇。日练上戊,宿严閟宫。
迎奏嘉至,感而遂通。
卷12_76 【郊庙歌辞·释奠武成王乐章·迎俎酌献】
五齐洁,九牢硕。梡橛循,罍斝涤。进具物,扬鸿绩。
和奏发,高灵寂。虔告终,繁祉锡。昭秩祀,永无易。
卷12_78 【郊庙歌辞·释奠武成王乐章·送神】
明祀方终,备乐斯阕。黝纁就瘗,豆笾告撤。
肸蚃尚馀,光景云灭。返归虚极,神心则悦。
卷12_80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蔡孚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
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卷12_82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四章】
卢怀慎
代邸东南龙跃泉,清漪碧浪远浮天。楼台影就波中出,
日月光疑镜里悬。雁沼回流成舜海,龟书荐祉应尧年。
大川既济惭为楫,报德空思奉细涓。
卷12_84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六章】
崔日用
龙兴白水汉兴符,圣主时乘运斗枢。岸上丰茸五花树,
波中的皪千金珠。操环昔闻迎夏启,发匣先来瑞有虞。
风色云光随隐见,赤云神化象江湖。
卷12_86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八章】
李乂
星分邑里四人居,水洊源流万顷馀。魏国君王称象处,
晋家藩邸化龙初。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
自有神灵滋液地,年年云物史官书。
卷12_88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
裴璀
乾坤启圣吐龙泉,泉水年年胜一年。始看鱼跃方成海,
即睹龙飞利在天。洲渚遥将银汉接,楼台直与紫微连。
休气荣光常不散,悬知此地是神仙。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