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第三卷赏析:李隆基的帝王诗心与盛唐气象
刘通
引言:帝王诗笔中的盛唐镜像
《全唐诗》第三卷全部收录唐玄宗李隆基诗作,这一独特编排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在浩如烟海的唐诗总集中,单独以帝王身份独占一卷者寥寥,而李隆基的诗作不仅因其作者身份特殊,更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备受瞩目。作为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诗人,李隆基的诗歌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盛唐文化的璀璨光芒,又隐含着帝国由盛转衰的微妙征兆。通过这六十四首诗作,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极具文艺才华的帝王内心世界,感受盛唐时期独特的文化气象,以及诗与政治之间复杂而精妙的互动关系。
李隆基的诗歌创作跨越其整个政治生涯,从早期励精图治的青年君主,到晚年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凄凉反思,其诗风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卷中的作品虽未严格按年代排序,但依然可以辨识出不同时期的创作特征。这些诗作既有巡幸游宴的宫廷唱和,也有缅怀先贤的深沉思考;既有宣扬教化的政治表达,也不乏个人情感的真诚流露。作为帝王诗的代表,它们打破了传统宫廷诗的呆板模式,融入了更多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在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中独树一帜。
从文学史角度看,李隆基诗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唐诗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在他的倡导和参与下,盛唐诗歌形成了恢弘大气的整体风格,培养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深入解读《全唐诗》第三卷,不仅是对一位帝王诗人的个案研究,更是理解唐诗发展内在动因的重要途径。
本赏析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主题内容、形式创新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李隆基诗歌的独特价值,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和美学精神,进而探讨帝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帝王诗的历史流变与李隆基的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收录了周文王、周公等统治者的作品,汉代刘邦的《大风歌》则开创了帝王抒怀言志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梁武帝萧衍、陈后主陈叔宝等也以能诗著称。然而,纵观前代帝王诗作,或偏于政治说教,或流于宫体艳情,大多未能将帝王身份与诗歌艺术完美融合。
在这一历史脉络中,唐玄宗李隆基的诗歌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既保持了帝王应有的宏大视野和庄重格调,又注入了文人特有的艺术敏感和情感深度。《全唐诗》第三卷所录六十四首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分展现了一位"帝王诗人"的全面才华。与同时代的专业诗人相比,李隆基的诗或许在技巧上不够精工,在意象上不够新颖,但其作品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政治洞察力,则非普通文人所能企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的诗歌创作与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作为开创盛世的君主,他通过诗歌表达治国理念、记载重大事件、沟通君臣感情,使诗歌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卷中《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送张说巡边》《饯王晙巡边》等诗,都体现了诗歌在唐代政治运作中的实际功能。这种"诗以参政"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构成了唐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文学影响力来看,李隆基虽不以诗名世,但他对盛唐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不仅自己创作,更通过设立翰林待诏、奖掖文人、举办诗会等方式,营造了有利于诗歌发展的文化环境。张说、苏颋、贺知章、李白等诗人都曾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可以说,没有李隆基的文化政策和个人示范,盛唐诗坛就难以形成如此宏大的格局和蓬勃的生机。
二、《全唐诗》编纂中的帝王诗处理及其文化意涵
《全唐诗》将李隆基作品单独编为第三卷,置于太宗、高宗、武后之后,这一编排体现了清代编修者对帝王诗的特殊处理原则。对比其他帝王可以发现,太宗诗分列第一卷和第二卷部分,高宗与武后诗合录于第二卷,而中晚唐诸帝诗则散见于各卷,未有如此集中编排者。这种差异表明,编修者可能认为李隆基的诗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值得特别对待,其地位仅次于开国之君太宗。
从文献来源看,李隆基诗作的保存状况相对完好,这与其帝王身份直接相关。《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玄宗集》,宋代《崇文总目》记《明皇诗》一卷,可见其作品历代有专集流传。相比之下,许多唐代诗人的作品散佚严重,只能从各类选本、类书中辑佚。李隆基诗作的系统保存,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可靠文本基础,也使《全唐诗》能够收录其大部分作品。
值得探讨的是,《全唐诗》第三卷是否完整收录了李隆基的全部诗作。对比其他文献可知,尚有少量佚诗未被收入,如《全唐诗逸》补录的《题梵书》等。同时,现存诗中可能有伪作混杂,如《续薛令之题壁》就存在作者争议。这些现象反映了帝王诗在流传过程中的特殊命运——既因身份显赫而备受重视,又因政治需要而被增删修改。编修者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总体上采取了审慎态度,尽量保留历史原貌。
从文本校勘角度看,第三卷的诗作文字较为精审,异文相对较少,这与编修者能够参考多种官方典籍有关。每首诗下虽无题注,但通过诗题本身往往能够确定创作背景,如《旋师喜捷》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大破突厥后,《幸蜀西至剑门》则为安史之乱中入蜀途中所作。这种历史具体性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史料价值,也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可靠语境。
三、李隆基诗歌的风格流变与艺术特质
纵观《全唐诗》第三卷,李隆基的诗歌风格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即位至开元中期)的雄浑劲健,中期(开元后期至天宝初年)的雍容华贵,晚期(天宝后期至去世)的沉郁感伤。这种风格演变与其政治生涯的起伏高度吻合,展现了一位帝王诗人独特的创作轨迹。
早期诗作如《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等,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语言质朴有力,用典精当,体现了青年君主励精图治的抱负。以《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为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四句平实无华,却准确捕捉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艰辛与执着,末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更含蓄表达了继承儒家道统的决心,展现了政治家的历史眼光。
开元盛世时期,李隆基的诗风转向富丽堂皇,多应制唱和之作,如《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春中兴庆宫酺宴》等,讲究辞藻修饰,注重形式美感。"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等句,对仗工整,意象华美,虽思想深度不及前期,却真实记录了盛唐宫廷文化的繁荣景象。这类作品在艺术上可能不算杰出,但作为时代文化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的诗风发生明显转变,《幸蜀西至剑门》中"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的沉痛,《傀儡吟》中"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的幻灭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深度。晚期作品数量虽少,但艺术成就反而最高,摆脱了宫廷应制诗的束缚,展现出更为真切的人生体验和更为凝练的艺术表达。
在体裁方面,李隆基广泛尝试五古、五律、五绝、七绝等多种形式,尤以五言诗见长。其五言古诗气势恢宏,如《过晋阳宫》的"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五言律诗对仗精工,如《同刘晃喜雨》的"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七言绝句则清新自然,如《过大哥山池题石壁》的"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这种多体裁的创作实践,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控能力。
四、巡游与怀古:李隆基诗歌的两大主题
《全唐诗》第三卷的作品题材丰富,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巡游诗与怀古诗两大类。这两类作品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最能体现李隆基作为帝王诗人的独特视角和艺术特色。
巡游诗包括《早度蒲津关》《途经华岳》《幸凤泉汤》等作品,记录了李隆基各地巡幸的所见所感。与一般文人游记不同,这些诗作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又包含对民情政事的考察,体现了"观风问俗"的政治意图。《幸凤泉汤》中"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二句,将温泉沐浴与体察农事巧妙结合,展现了君主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野次喜雪》中"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则借雪兆丰年表达恤民之情。这类作品超越了传统应制诗的局限,赋予巡游题材以深沉的社会内涵。
怀古诗是李隆基诗歌中最具思想深度的部分,包括《过王濬墓》《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过老子庙》等名篇。作为掌握现实权力的君主,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独具只眼,如《过王濬墓》对这位西晋名将的评论:"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既肯定其平吴之功,又批评其居功自傲的缺点,体现了政治家的历史洞察力。《经河上公庙》则通过对道家隐士的追慕,表达了"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的超脱思想,反映了李隆基思想中儒道互补的复杂面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一诗,全篇八句四十字,却浓缩了对孔子一生的深刻理解:"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二句,借用"凤鸟不至""西狩获麟"两个典故,精准概括了孔子对时代困境的忧思;"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则巧妙化用孔子"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的典故,暗示孔子死后荣显与其生前梦想的一致性。这首诗没有空洞的颂扬,而是通过精当的用典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一位政治家对另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切理解,堪称唐代帝王诗中的精品。
巡游与怀古两大主题的交汇,形成了李隆基诗歌的独特魅力——既有空间上的广阔视野,又有时间上的历史深度,共同构建出一个融合古今、贯通天人的诗意世界。这种宏大的格局是普通文人诗难以企及的,正是帝王诗的特殊价值所在。
五、政治表达与私人情感:李隆基诗歌的双重面向
作为一位帝王诗人,李隆基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同时也不乏真挚的私人情感表达。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倾向在其作品中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构成了《全唐诗》第三卷的丰富内涵。
在政治表达方面,李隆基的诗作具有明确的教化功能和宣传目的。《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可视为典型代表,诗中"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阐述了他的为政理念;"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则提出了具体的施政要求。这类作品相当于政治训诫的诗化表达,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统治思想,体现了"诗教"传统的政治运用。类似的作品还有《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送李邕之任滑台》等,都是借送别之机,表达对臣子的期望和要求。
《送张说巡边》《饯王晙巡边》等边塞题材诗作,则展现了李隆基作为军事统帅的一面。"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的雄壮气势,"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的帝国威严,都生动再现了盛唐时期开拓边疆的豪迈气概。与高适、岑参等专业边塞诗人相比,李隆基的这类作品或许在艺术上稍逊一筹,但因出自最高决策者之手,其历史真实性更为可靠,价值取向更为明确。
在私人情感表达方面,李隆基的部分诗作突破了帝王身份的限制,流露出普通人的真情实感。《送贺知章归四明》中"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二句,表达了对这位高龄辞官诗人的复杂心情——既有不舍,又有尊重;《傀儡吟》中"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的慨叹,更是超越了具体历史情境,上升为对人生虚幻性的哲学思考,反映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幻灭心态。
《题梅妃画真》则展现了李隆基作为情感个体的另一面:"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这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比画像的静态与记忆中的灵动,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作为帝王后宫生活的罕见诗性记录,这类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心态史价值。
政治表达与私人情感的双重面向,使李隆基的诗歌既具有宏大叙事的史诗气质,又不乏细微动人的抒情品质。这种双重性正是帝王诗的独特魅力所在——当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在诗中交织时,往往能产生普通诗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张力和思想深度。
六、唐诗的形式美学:李隆基诗歌的格律实践
在唐代诗歌形式发展史上,李隆基的创作实践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作为处于格律诗定型关键期的帝王诗人,他的作品既遵循了逐渐成熟的近体诗规范,又保留了古体诗的某些自由特质,呈现出过渡时期的典型特征。《全唐诗》第三卷收录的诗作,为我们考察初盛唐之际诗歌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珍贵样本。
从体裁分布来看,李隆基广泛尝试了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形式。其中五言古诗数量最多,如《过晋阳宫》《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等,保持了魏晋以来五古"以气为主"的传统,句式自由,转韵灵活,适合表达庄重严肃的政治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五古作品虽未严守平仄,但已注意声调搭配,如"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过晋阳宫》)两句,平仄相间,已有律化倾向。
在近体诗方面,李隆基的五律创作尤为突出。《同刘晃喜雨》堪称典范:"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繁云先合寸,膏雨自依旬。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全诗严守粘对规则,中二联对仗工稳,首联点明时令,尾联寄托期待,结构完整,体现了五律的成熟形态。这种精工整饬的形式,与其作为帝王的庄重身份高度契合。
七言绝句在盛唐开始流行,李隆基也创作了《过大哥山池题石壁》《题梅妃画真》等优秀作品。"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过大哥山池题石壁》)起句即展现开阔视野,后二句转入抒情,符合七绝"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相比五言,他的七言诗更为流畅自然,可能与其音乐修养有关——作为精通音律的帝王,对七言的节奏感有更敏锐的把握。
特别值得分析的是《鶺鴒颂》这类四言诗的存在。四言在唐代已非主流,但李隆基采用这种古老形式歌颂兄弟友爱,既是对《诗经》传统的致敬,也体现了帝王诗的仪式性功能。"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等句,化用楚辞句式,在整齐中求变化,显示了他对多种诗体的掌控能力。
在用韵方面,李隆基的诗作呈现从宽韵向严韵过渡的特征。早期作品如《行次成皋》押真韵,但"争""惊""亨""平"等字已按当时实际读音通押;后期《幸蜀西至剑门》则严格区分庚青韵,反映了他对官韵规范的遵循。这种变化与唐代科举诗赋用韵日趋严格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七、李隆基诗歌的意象系统与文化符号
李隆基诗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意象系统,既包含帝王视角的特有意象,又融入了文人诗的传统元素,形成了个性化的诗歌符号体系。通过分析《全唐诗》第三卷中的核心意象,我们可以深入把握其诗歌的美学特质和文化内涵。
自然意象中,"日""月""山河"等宏大物象出现频率极高,与其帝王身份相符。《登蒲州逍遥楼》中"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的壮阔景象,《途经华岳》中"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的雄奇山水,都体现了"以大为美"的审美取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雪"意象的多重寓意——在《校猎义成》中"暮云成积雪"象征祥瑞;在《野次喜雪》中"飞雪舞长空"预示丰年;而《温汤对雪》的"白雪乍回散"则暗喻政治清明。这种意象的多元运用,显示了李隆基对自然物象的深刻观察和艺术转化。
祥瑞意象是帝王诗的特有元素。"龙""凤""龟""鹤"等传统祥瑞在诗中频繁出现,如"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过晋阳宫》)、"归期千载鹤"(《送玄同真人李抱朴》)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是政治合法性的符号化表达。与一般应制诗不同的是,李隆基常赋予这些祥瑞意象以动态特征,如龙"跃"、凤"翔"、鹤"归",使其更具生命力,避免了呆板的程式化。
军事意象在边塞题材诗作中尤为突出。《平胡》中"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的急行军描写,《旋师喜捷》中"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的惨烈战况,都展现了李隆基作为军事统帅的独特视角。与文人边塞诗相比,这些意象更具真实感和权威性,如"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旋师喜捷》)实为唐代军事演习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道教意象构成了另一重要维度。《送道士薛季昌还山》中"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的仙境描写,《经河上公庙》中"矫然翔寥廓"的得道形象,反映了李隆基对道教的热衷。这些意象多与"山""云""松""霞"等自然元素结合,形成清逸脱俗的意境,与其宫廷诗的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唐代帝王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特别值得分析的是"镜"意象的反复出现。《千秋节赐群臣镜》两首专门咏镜,"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的描写超越了实用功能,将镜子升华为政治清明的象征。《答司马承祯上剑镜》更将"宝照"与"神剑"对举,赋予镜子以"含天地"的宇宙意义。这种对镜意象的偏爱,可能与唐代道教炼养术有关,也反映了李隆基对"明镜高悬"式理想政治的向往。
八、诗歌与政治:李隆基诗作的社会功能
在唐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态中,诗歌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重要的政治沟通媒介。通过考察《全唐诗》第三卷中诗作的具体功能,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在盛唐政治运作中的实际作用,以及李隆基如何通过诗歌建构其帝王形象。
赐诗是李隆基实施政治领导的重要方式。《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堪称典型,这首诗实为对地方官员的行政训示,以"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确立为政准则,以"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强调务实作风。与正式诏书不同,诗歌形式使这些政治要求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便于受赐者铭记践行。同样,《千秋节赐群臣镜》通过"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的象征性赠礼,强化了君臣之间的精神纽带。
饯行诗是维系君臣关系的情感纽带。《送张说巡边》《饯王晙巡边》等作品,既表达了对出征将领的信任与期待,又通过"尽节恢时佐,输诚御寇场"等诗句公开宣示朝廷的军事政策。这类诗作往往在盛大仪式上朗诵,具有半官方文告的性质,其政治影响力远超一般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的饯行诗常包含具体战略指导,如"扬文肃远墟"(《饯王晙巡边》)强调军事与文化并重的边疆政策,反映了君主对军务的实际掌控。
宴饮诗是构建政治共同体的文化手段。《春中兴庆宫酺宴》《千秋节宴》等作品记录了盛唐宫廷宴会的盛况,"玉斝飞千日,琼筵荐八珍"的奢华描写不仅展示国力,更通过共享美酒佳肴的意象强化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春中兴庆宫酺宴》)明确表达了宴会的政治整合功能。在这些诗中,饮食描写超越了感官享受,成为"天下同乐"的政治象征。
巡游诗具有考察民情与宣扬德治的双重功能。《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记述"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的实地调研,《幸凤泉汤》描写"省敛觉年丰"的农事观察,都表明巡游不仅是休闲活动,更是了解社会实情的重要途径。这些诗作通过"为想雄豪壮柏梁,何如俭陋卑茅室"(《春台望》)等对比,塑造了君主关心民瘼的形象,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还通过诗歌进行政治反思。《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中"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的今昔对比,《傀儡吟》中"还似人生一梦中"的虚幻感受,都超越了具体政治事件,上升为对权力本质的思考。这类作品多创作于政治挫折之后,展现了帝王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其真实性反而增强了政治说服力。
通过诗歌这一媒介,李隆基成功地将文化资本转化为政治资本,用审美形式包装权力关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沟通方式。这种"诗化政治"的实践,既是唐代"文德"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政治的典型范例。
九、跨文化视野中的李隆基诗歌传播
李隆基诗歌的传播与影响不仅限于中土,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考察《全唐诗》第三卷作品在域外的流传与接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朝鲜半岛,李隆基诗作最迟在新罗时期就已传入。《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因契合儒家价值观而被广泛传诵,高丽文人李奎报在《白云小说》中多次引用此诗评价孔子。朝鲜王朝官修《东文选》收录多首效仿李隆基赐诗体的作品,如世宗大王《赐左议政孟思诚》明显受到《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的道教题材诗在朝鲜影响相对有限,这与朝鲜王朝崇儒抑道的政策有关。
日本平安朝贵族对李隆基诗歌表现出浓厚兴趣。《文华秀丽集》收录嵯峨天皇仿作的《重阳节神泉苑赐宴群臣》,其结构明显借鉴《春中兴庆宫酺宴》。藤原公任《和汉朗咏集》选录《经河上公庙》"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二句,作为隐逸主题的代表作。日本接受的特点是更重视李隆基诗中的佛道思想和自然描写,淡化其政治内涵,这与平安贵族远离政治的心态有关。
在越南李陈时期,李隆基的边塞诗受到推崇。陈朝名将陈国峻的《檄将士文》援引《平胡》"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等句激励士气。后黎朝官制考试曾以《送张说巡边》为范本命题,考察军事题材的诗歌写作。越南对李隆基诗的接受侧重实用功能,尤其重视其作品中表现的军事思想和治国理念。
从文本流传看,李隆基诗在域外主要通过三类途径传播:一是官方使节携带的文集,如日本遣唐使带回的《玄宗皇帝集》;二是商人僧侣携带的唐诗选本,如朝鲜半岛流行的《唐诗选》;三是来华留学生的个人抄录,如阿倍仲麻吕(晁衡)手抄的宫廷诗。这些不同渠道的传播,使李隆基诗作在东亚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接受史。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李隆基诗歌常发生有意味的误读。如《傀儡吟》在日本被理解为佛教"无常观"的表达,而淡化其原初的政治隐喻;《幸蜀西至剑门》在越南被解读为忠君爱国的典范,而忽略其创作于逃亡途中的历史背景。这些创造性误读,恰恰证明了李隆基诗歌内涵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从比较诗学角度看,李隆基帝王诗与日本天皇御制汉诗、朝鲜王朝御制诗歌形成有趣的对照。三者在形式上都追求典雅庄重,但李隆基诗更具政治抱负和历史意识,日本御制诗偏重风花雪月,朝鲜御制诗则更强调道德教化。这种差异反映了汉文化圈内不同政治传统和文化取向的微妙区别。
十、李隆基诗歌的现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解读《全唐诗》第三卷所录李隆基诗作,不仅能深化对唐代文学的认识,更能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启示。这些诞生于八世纪的诗歌,其价值绝不仅限于历史文物,而是包含着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李隆基诗歌为当代诗人提供了如何处理个人身份与艺术表达关系的典型案例。作为帝王,他的作品自然带有身份印记,但优秀诗作如《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傀儡吟》等,都超越了身份限制,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这提示当代作家:特殊经历和身份可以是创作资源而非束缚,关键在于能否从中提炼出普遍性主题。其巡游诗中体现的"移动视角"——将空间位移转化为诗思流动,对现代诗歌的叙事技巧也有借鉴价值。
在文化传承方面,李隆基诗歌是理解盛唐气象的重要窗口。通过《春中兴庆宫酺宴》等作品,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唐代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送张说巡边》等诗则展现了军事强盛与文化繁荣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气质特别值得珍视。他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诗性表达(如《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与《送道士薛季昌还山》),也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例。
从思想启示而言,李隆基晚期诗作包含深刻的人生反思。《傀儡吟》对权力虚幻性的认识,《幸蜀西至剑门》对历史无常的慨叹,都达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这些创作于人生低谷的作品,超越了具体历史情境,揭示出荣辱得失的辩证关系,对现代人应对人生起伏具有启示意义。其赐诗中强调的"视人当如子"的治理理念,在今天仍不失为有价值的政治智慧。
在学术研究层面,李隆基诗歌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文学研究者可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学者可分析诗中反映的政治事件,思想史家可解读其中儒释道思想的交融,音乐学者则可研究其诗作与盛唐燕乐的关系。这种多维度的研究价值,正是帝王文学区别于纯文人文学的特点所在。数字人文方法的运用,如通过GIS技术复原其巡游诗的地理路线,或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赐诗对象的政治地位,都可能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对普通读者而言,李隆基诗歌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历史代入感。通过《早度蒲津关》体验盛唐交通,通过《端午三殿宴群臣》感受节日氛围,通过《野次喜雪》体察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诗作就像时空隧道,让现代人得以直观感受唐代的生活气息和精神世界。这种历史体验功能,是其他史料难以替代的。
《全唐诗》第三卷的现代意义,最终体现在文化认同的建构上。李隆基诗歌作为盛唐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审美理想。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发现这些诗作的价值,不仅是为了传承古典,更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当我们吟诵"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的壮美诗句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唐代的辉煌,更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生命力。
liutong 2025年于上海
卷3_1【过晋阳宫】
李隆基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卷3_2【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
李隆基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幸过翦鲸地,感慕神且英。
卷3_3【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
李隆基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
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卷3_4【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李隆基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通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卷3_5【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李隆基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卷3_6【送李邕之任滑台】
李隆基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卷3_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卷3_8【温汤对雪】
李隆基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
卷3_9【登蒲州逍遥楼】
李隆基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卷3_10【经河上公庙】
李隆基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
卷3_11【过王濬墓】
李隆基
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卷3_12【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李隆基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
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卷3_13【春台望】
李隆基
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
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郊原纷绮错,参差多异状。
佳气满通沟,迟步入绮楼。初莺一一鸣红树,
归雁双双去绿洲。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甘泉逶迤亘明光,
五柞连延接未央。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
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我后焉能恤。为想雄豪壮柏梁,
何如俭陋卑茅室。阳乌黯黯向山沉,夕鸟喧喧入上林。
薄暮赏余回步辇,还念中人罢百金。
卷3_14【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李隆基
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
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
卷3_15【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
李隆基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卷3_16【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卷3_17【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
乘暇巡游,乃言其志】
李隆基
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
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卷3_18【旋师喜捷】
李隆基
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
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
卷3_19【过老子庙】
李隆基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
卷3_20【途次陕州】
李隆基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卷3_21【野次喜雪】
李隆基
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每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
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
卷3_22【送贺知章归四明】
李隆基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卷3_23【轩游宫十五夜】
李隆基
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卷3_24【观拔河俗戏】
李隆基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卷3_25【同刘晃喜雨】
李隆基
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繁云先合寸,膏雨自依旬。
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
卷3_26【千秋节赐群臣镜】
李隆基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卷3_27【赐道士邓紫阳】
李隆基
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
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卷3_28【幸蜀西至剑门】
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卷3_29【答司马承祯上剑镜】
李隆基
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日月丽光景,星斗裁文章。
写鉴表容质,佩服为身防。从兹一赏玩,永德保龄长。
卷3_30【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
李隆基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真子今将命,苍生福可传。
江山寻故国,城郭信依然。二室遥相望,云回洞里天。
卷3_31【送道士薛季昌还山】
李隆基
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
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
卷3_32【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李隆基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
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卷3_33【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李隆基
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
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卷3_34【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
李隆基
乾道运无穷,恒将人代工。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
介胄清荒外,衣冠佐域中。言谈延国辅,词赋引文雄。
野霁伊川绿,郊明巩树红。冕旒多暇景,诗酒会春风。
卷3_35【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
赋诗】
李隆基
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卷3_36【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李隆基
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
卷3_37【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
李隆基
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
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
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卷3_38【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
李隆基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卷3_39【早度蒲津关】
李隆基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卷3_40【途经华岳】
李隆基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卷3_41【喜雪】
李隆基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卷3_42【幸凤泉汤】
李隆基
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
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
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卷3_43【南出雀鼠谷答张说】
李隆基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
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
卷3_44【赐崔日知往潞州】
李隆基
潞国开新府,壶关宠旧林。妙旌循吏德,持悦庶氓心。
礼乐中朝贵,神明列郡钦。扬风非赠扇,易俗是张琴。
藩镇讴谣满,行宫雨露深。会书丞相策,先赐颍川金。
卷3_45【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
李隆基
宗师心物外,为道运虚舟。不恋岩泉赏,来从宫禁游。
探玄知几岁,习静更宜秋。烟树辨朝色,风湍闻夜流。
坐朝繁听览,寻胜在清幽。欲广无为化,因兹庶可求。
卷3_46【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卷3_47【春中兴庆宫酺宴】
李隆基
九达长安道,三阳别馆春。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不战要荒服,无刑礼乐新。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
玉斝飞千日,琼筵荐八珍。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
伐鼓鱼龙杂,撞钟角牴陈。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卷3_48【千秋节宴】
李隆基
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风传率土庆,日表继天祥。
玉宇开花萼,宫县动会昌。衣冠白鹭下,帟幕翠云长。
献遗成新俗,朝仪入旧章。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
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深思一德事,小获万人康。
卷3_49【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李隆基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鹓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俾予成百揆,垂拱问彝伦。
卷3_50【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李隆基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卷3_51【平胡】
李隆基
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
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
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卷3_52【游兴庆宫作】
李隆基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时。
绮观连鸡岫,朱楼接雁池。从来敦棣萼,今此茂荆枝。
万叶传余庆,千年志不移。凭轩聊属目,轻辇共追随。
务本方崇训,相辉保羽仪。时康俗易渐,德薄政难施。
鼓吹迎飞盖,弦歌送羽卮。所希覃率土,孝弟一同规。
卷3_53【送张说巡边】
李隆基
端拱复垂裳,长怀御远方。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
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
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尽节恢时佐,输诚御寇场。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
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云台先著美,今日更贻芳。
卷3_54【饯王晙巡边】
李隆基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余。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卷3_55【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
李隆基
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
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多谢时康理,良惭实赖功。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
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雁沼澄澜翠,猿岩落照红。
小山秋桂馥,长坂旧兰丛。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未穷。
卷3_56【潼关口号】
李隆基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卷3_57【千秋节赐群臣镜】
李隆基
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对兹台上月,聊以庆佳辰。
卷3_58【续薛令之题壁】
李隆基
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卷3_59【送胡真师还西山】
李隆基
仙客厌人间,孤云比性闲。话离情未已,烟水万重山。
卷3_60【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李隆基
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
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卷3_61【题梅妃画真】
李隆基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卷3_62【鶺鴒颂】
李隆基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
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
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
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
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余兮。
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
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
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
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
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卷3_63【傀儡吟】
李隆基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卷3_64【句】
李隆基
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
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
棠棣花重发,鴒原鸟再飞。
德比代云布,心如晋水清。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