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支模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南拓展大型居住社区27-03地块塘乐小学新建工程为例
刘通
摘要
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南拓展大型居住社区27-03地块塘乐小学新建工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针对工程中存在的搭设高度超过8米、跨度超过18米、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²等高支模施工难点,从模板排架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应急预案。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设计计算、严格的材料控制、规范的施工操作和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保障高支模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支模;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1 引言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简称"高支模")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支模是指搭设高度超过8米,或跨度超过18米,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²,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体系[1]。这类支撑体系具有荷载大、高度高、跨度大等特点,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南拓展大型居住社区27-03地块塘乐小学新建工程塘乐小学项目作为典型的教育建筑项目,其地下室和综合楼部分区域存在多处高支模施工需求。本文以该项目为案例,系统分析高支模施工的关键技术和管理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参考。
2 工程概况
2.1 项目基本情况
松江区泗泾南拓展大型居住社区27-03地块塘乐小学新建工程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总建筑面积22803.02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810.33平方米。工程为35班小学,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包括地下车库、教学楼、综合楼及配套用房。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类型为桩基础和独立基础,建筑耐火等级为地下一级、地上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地震设防烈度7度,屋面防水等级1级。
2.2 高支模施工区域分析
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本项目存在多处需进行专家论证的高支模区域:
地下室区域:存在截面面积超过0.5㎡的大梁,包括400×1270mm、400×1370mm、400×1820mm、600×1950mm等规格,层高4720mm、4600mm。
综合楼区域:三层局部排架跨度达19.8m,存在500×1400mm、500×1500mm大梁;四层局部排架跨度达24m,存在500×1500mm、500×1600mm大梁。
这些区域具有集中线荷载大(>20KN/m²)、跨度大、层高等特点,属于典型的高支模施工范畴,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
3 高支模支撑体系设计
3.1 设计原则与依据
高支模设计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的原则,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
3.2 模板体系设计
3.2.1 平台模板设计
采用15mm厚九夹板作面板,45×90mm木楞作搁栅,搁栅间距不大于300mm。扣件式钢管搭设满堂排架,确保平台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3.2.2 梁模板设计
采用15mm厚九夹板作底模和侧模,45×90mm木楞作搁栅。对于梁净高大于600mm的情况,梁侧模采用Φ14对拉螺杆(止水)拉接,水平、垂直间距不大于600mm。梁横向围檩采用45×90mm木格栅,竖向围檩及斜杆采用Φ48.0钢管组成。
3.2.3 支撑排架设计
采用Φ48.0×3.6的顶托钢管(计算时按壁厚2.7mm保守取值)。梁柱、梁墙节点采用二八板镶接收头,确保节点处连接牢固。
3.3 排架参数设计
针对不同规格的大梁,设计了差异化的支撑参数。以600×1950mm大梁为例:梁截面积1.17㎡,梁底设2根立杆,纵向间距400mm,单根立杆承载混凝土0.234m³,两侧楼板排架间距800mm,采用顶托连接形式,梁底设4根木方,梁侧设4排对拉螺栓,木方间距450mm,层高4600mm。
高支模通过设置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减小立杆间距和步距等措施增强排架整体刚度。排架立杆搭设间距为800×800mm,离地面200mm设置扫地杆,每隔1500mm设置双向水平杆,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体系。
4 施工关键技术
4.1 基础处理技术
排架基础处理是高支模安全的关键前提。本工程针对不同基础条件采取差异化措施:
回填土基础:分层夯实回填土,砂子回填时分层浇水密实,上铺不小于300mm厚道渣,再浇筑不小于100mm厚混凝土垫层,最后铺设通长[10槽钢作为底座。
集水井或后浇带位置:严禁悬空,采用不小于2m通长的[10槽钢跨越洞口,跨度超过2m时按承载力计算增大型钢尺寸。
上部结构加固:加固用型钢设置于竖向传力结构(柱、剪力墙等),节点构件经计算验算;采用钢管加固时,加固楼层不少于5层,并经结构设计验算。
4.2 立杆搭设技术
上下层立杆对应:大梁底部立杆搭设时,确保上下层立杆数量对应,避免上层立杆数量远多于下层。
同步搭设原则:梁下立杆与板下立杆同步搭设,最迟在模板铺设前完成,严禁模板铺设后再补设梁下立杆。
接头错开:立杆对接接头截面错开,严禁同截面搭设短接管。
后浇带处理:后浇带位置排架独立成体系,严禁拆除后补。
梁边控制:梁两侧立杆距梁边控制在300~350mm之间,梁下承重水平杆与梁两侧立杆各扣接2根以上;梁高大于800mm时,增设钢管斜撑固定于立杆与水平杆节点附近。
4.3 剪刀撑设置技术
水平剪刀撑:单榀宽度不大于6m,同一平面满设,延伸至排架最外侧立杆,与立杆用旋转扣件连接。
垂直剪刀撑:单榀宽度不大于6m,同一立面满设,水平间距不大于6m,底部延伸至支撑基础面,顶部延伸至支架最顶层水平杆。
整体封闭:排架周边设置垂直剪刀撑形成封闭;中部设置纵横向垂直剪刀撑,有连墙件部位侧可不设。
4.4 混凝土浇筑技术
高支模区域的混凝土浇筑采取特殊控制措施:
浇筑顺序:先完成竖向结构,再浇筑水平结构;先浇筑低区部分,再浇筑高区部分。
浇筑速度:超限大梁浇筑速度控制在≤1.0m/h,高低跨大梁分二次浇筑成型。
布料控制:采用对称、分层浇捣,严格控制泵口出料速度和摊铺均匀性,避免集中堆载。
泵管布置:泵管布置区域支模架进行专门加固,防止振动影响支架稳定。
过程监测:浇筑过程中专人监护支架状态,发现松动、变形立即停止浇筑并采取加固措施。
5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5.1 质量控制要点
材料控制:钢管、扣件、可调托撑等构配件进场严格检验,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旧扣件使用前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滑丝的严禁使用。
过程验收: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包括地基基础验收、支架搭设验收、模板安装验收等。重点检查立杆垂直度、水平杆步距、剪刀撑设置、扣件拧紧力矩等关键参数。
允许偏差控制:轴线位置偏差≤5mm,底模上表面标高偏差±5mm,截面尺寸偏差+4~-5mm,层高垂直度偏差≤8mm(全高>5m),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2mm,表面平整度偏差≤5mm(2m长度上)。
5.2 安全管理措施
人员管理:从事模板作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高处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作业环境管理:遇六级以上大风、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停止高处作业。五级及以上风力时,停止高空吊运作业。
防火管理:施工现场严禁明火取暖,确需使用焦炭炉或煤炉时办理审批手续,落实专人负责防火。木工间封闭隔离,配备足够灭火器材。
用电管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采用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系统,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度。加强用电安全巡视,防止触电事故。
拆除管理:模板拆除前办理拆模申请,经项目工程师审核签署拆模令后方可施工。拆除顺序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原则,严禁大面积拆除。
5.3 应急预案
针对高支模施工可能发生的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火灾等事故,制定专项应急预案:
应急组织机构:成立由建设、设计、勘察、施工、监理五方组成的应急指挥小组,下设通讯联络、技术支持、抢险抢修、现场监护等专业组。
应急物资:配备担架、急救箱、绳索、铁锹、潜水泵、麻袋等应急器材,设专人管理。
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自救的同时报告上级部门和专业救援机构,做好现场保护和伤员救治。
应急医院:确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距离7.7km)为主要救治医院,针对不同伤情确定专科医院,如华山医院(脑外伤)、市六医院(骨折)等。
6 结论
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南拓展大型居住社区27-03地块小学新建工程高支模施工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高支模施工必须进行专项设计,针对不同荷载、跨度、高度条件采取差异化支撑方案,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格的材料控制是基础,规范的施工工艺是关键,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针对高支模施工的高风险特性,必须建立全面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
本工程采用的高支模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实践验证安全可靠,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随着建筑形式日益复杂,高支模技术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2018.
[2] 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
[3] 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S].
[4] 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5] 王有为等.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安全风险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6] 李国强等.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