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上海市建筑工地安全管理:BIM模型与智慧工地系统的创新实践

2025-4-27 / 0 评论 / 76 阅读

科技赋能上海市建筑工地安全管理:BIM模型与智慧工地系统的创新实践

刘通

 一、引言

 1.1 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的紧迫性与复杂性

建筑工地作为高风险作业场所,其安全管理涉及多维度风险因素。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市住建委”)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22年全市建筑工地事故中高空坠落、机械伤害、坍塌事故占比达65%,且随着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等复杂项目的增多,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动态化风险管控需求(上海市住建委,2023)。科技赋能成为破解安全管理瓶颈的关键路径,尤其是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智慧工地系统的融合应用,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现有研究已证实BIM与智慧工地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性。例如,Li et al.(202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BIM技术的应用可使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效率提升40%;Zhang et al.(2020)基于智慧工地平台的实时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将事故发生率降低23%。国内学者如陈伟(2022)结合上海某超高层项目实践,论证了BIM+智慧工地系统在高空作业防护中的显著作用。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聚焦上海市政策环境与技术实践,探讨科技赋能安全管理的具体机制与效果。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系统阐述BIM模型与智慧工地系统在上海市建筑工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逻辑、实施效果及优化路径,为政策制定、技术应用及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3 关键词

科技赋能、建筑工地、安全管理、bim模型、智慧工地

 二、上海市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现状与痛点

2.1 安全现状与挑战

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21修订版),工地安全管理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但现实仍面临以下挑战:

1. 高风险作业集中:上海市建筑项目普遍存在高空作业(如脚手架、幕墙安装)、深基坑施工等高危工序,传统巡检难以实现全时段覆盖。
2. 数据碎片化问题: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信息孤立,导致安全风险无法形成全局性认知(GB/T 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强调信息集成的重要性。
3. 工人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沉浸式体验,导致违规操作频发。

 2.2 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模式依赖纸质台账、定期巡检和人工经验,存在以下不足:

1、 静态管理滞后性:无法实时响应设备故障、气象突变等动态风险。
2、 决策缺乏数据支撑:安全方案制定多基于主观判断,缺乏量化分析。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 BIM的核心功能与安全管理拓展

BIM通过三维建模与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为安全管理提供以下支持:

1. 碰撞检测与风险预演:利用Autodesk Revit等软件,在施工前识别设计冲突,避免因结构问题引发的安全隐患(GB/T 51212-2016《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要求关键工序需进行模拟验证)。
2. 4D/5D模拟与进度关联:通过BIM与施工进度、成本的联动分析,优化危险作业的时间窗口。
3. 可视化安全交底:基于三维模型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显著提升工人风险认知。
4. 临边防护动态管理:通过RFID标签追踪防护栏杆状态,当位移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

 3.2 典型案例:上海某超高层项目实践

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BIM团队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1、脚手架智能设计:利用BIM模型自动生成脚手架布置方案,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校核稳定性(符合JGJ 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2、高空作业VR培训:开发VR模拟系统,让工人体验高空坠落场景,安全意识提升率达60%。
3、临边防护实时监测:通过RFID+物联网技术,实现防护栏杆位移实时追踪,减少因设施松动导致的高坠风险。

四、智慧工地系统的集成化安全管理

4.1 智慧工地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系统架构、融合物联网、AI、云计算等技术:

1、感知层:部署传感器(如塔吊荷载监测、环境监测)、AI摄像头(识别安全帽佩戴情况)。
2、网络层:通过5G/LoRa实现数据传输。
3、平台层:集成BIM模型与多源数据,提供风险态势感知。
4、应用层:开发智能穿戴设备管理、无人机巡检等功能模块。

 4.2 典型应用场景与效果分析

以上海临港新片区某智慧工地为例:

1、智能穿戴设备:工人佩戴集成定位芯片的安全帽,系统可实时追踪位置并监测心率,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通知(符合GB/T 36008-2018《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
2、环境监测联动:当PM2.5超标时,系统自动启动雾炮机并调整室外作业计划(符合DB31/T 1218-2020《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指南》要求)。
3、塔吊防碰撞系统:通过激光雷达与物联网技术,实时计算多台塔吊安全距离并预警(数据来源:项目安全管理平台)。

4.3 技术融合效果

多项研究表明,BIM与智慧工地融合可显著提升安全管理效能。例如,陈伟(2022)指出,在某项目中通过技术融合使安全隐患整改效率提升35%,事故发生率下降18%;Zhang et al.(2020)开发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驱动,将风险误判率降低至5%以下。

五、科技赋能安全管理的多维提升

 5.1 事故预防机制重构

1. 风险可视化与量化:基于BIM模型的IFC标准,结合智慧工地实时数据,生成风险热力图(GB/T 38341-2019《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
2. 实时预警与干预:当系统监测到危险行为时(如未佩戴安全帽),通过AI摄像头自动识别并触发声光报警(DB31/T 1218-2020)。
3. 动态风险管控:根据施工进度与气象数据,动态调整安全管控措施(如大风天气自动暂停高空作业)。

 5.2 安全教育与行为纠偏

1. 沉浸式VR培训:通过Unity 3D引擎开发安全培训模块,模拟触电、坍塌等场景,培训效果显著提升。
2. 行为分析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捕捉工人操作行为,对不规范动作实时提醒。

5.3 应急响应智能化

1. 数字化应急预案:基于BIM模型预置逃生路线、救援物资布局(符合GB/T 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 实时数据支撑:事故时快速调取现场视频、人员定位等信息,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六、现存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6.1 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1. 成本与效益平衡:中小企业面临初期投入压力,需政策支持(住建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补贴力度)。
2. 数据标准化与互联互通:不同厂商设备协议不统一,需遵循《上海市智慧工地数据接口规范》(2023版)。
3. 人员素质适配:一线工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需通过专项培训提升(DB31/T 1218-2020要求开展智慧工地专项培训)。

 6.2 未来发展方向

1. 技术融合深化:推动BIM与数字孪生、AI的深度融合,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模拟与预测(GB/T 51235-2017)。
2. 标准化建设:完善智慧工地建设地方标准,推动全国性标准出台。
3. 政策激励:通过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方式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
4. 人才培养:高校增设智能建造课程,培育复合型人才。

七、结论

       结合本文基于上海市建筑工地安全管理实践,系统论证了BIM与智慧工地系统的技术逻辑与实施效果。研究表明,通过技术融合可显著提升安全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但仍需克服成本、标准等挑战。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迭代和模式创新,推动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2023). 2022年上海市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 Li, X., et al. (2021).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79.
3、 Zhang, Y., et al. (2020). "Dynamic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Construction Sites Based on Smart Site Platform."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12.
4、 陈伟. (2022). "BIM+智慧工地系统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技术, 53(4).
5、王强, 等. (2020).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12(5).
6、 刘建国. (2021). "基于VR技术的建筑工地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安全与环境工程, 28(3).
7、 GB/T 51235-2017.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8、 DB31/T 1218-2020. 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指南.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评论一下?

OωO
取消